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植樹 — 歷史起源(1)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3-30  來源:揚州市全民義務植樹  
       植樹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一個文明古國,植樹造林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中國勞動人民就有春天植樹的風俗。



      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經》里有“夸父追日”的傳說,說夸父臨死前扔掉手中柱杖,化為森林,造福于人類,反映我們祖先植樹造林的美好愿望。

       

       

            在父系氏族社會后期的虞舜時代,就設立了執掌山林的官員“虞官”。五千年前,黃帝為了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就帶領大家植樹造林,親手種下一顆柏樹,也就是今天黃帝陵里的“世界第一柏”。


       

       

            至今,黃帝當時的手植柏依然挺立在陜西軒轅廟中,這棵柏樹高20米以上,胸圍7.8米,雖經歷了5000余年的風霜,至今干壯體美、枝葉繁茂,樹冠覆蓋面積達178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人稱世界柏樹之父。

       

       

            夏禹時出現了保護林木的行政法規,《周書·大聚篇》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殷商時期,甲骨文上已記載人們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樹的情景。

       

       

            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國家就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機構,負責掌管種植、護林等事務,為動員群眾植樹,甚至作出“不種者,無槨”(不種樹的人死后不給棺材)的規定。《禮記》說:“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說春天植樹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為。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一個文明古國,植樹造林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中國勞動人民就有春天植樹的風俗。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