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楊銳:在秦巴山脈構建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中部集群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5-12  來源:風景園林網  作者:楊銳  
             秦巴山脈區域位于我國地理中央,指秦嶺、巴山山脈腹地,東西延綿1000余公里,涉及陜西、湖北、重慶、四川、甘肅、河南五省一市,約30萬平方公里。

      作為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秦巴山脈理應成為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樣板。其棲息地破碎化、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空間不足、重要水源地保護空缺等問題,應通過建立國家公園、增加自然保護地面積、貫通地域生態廊道來填補、整合與優化。

       

       

      為何建——

      國家代表性與國際重要性

       

      秦巴山脈的生態系統、生態過程和珍稀動植物等具有國家代表性和國際重要性。其一,這里是中央水源涵養地。秦巴山脈地處長江、黃河和淮河流域的交匯處,其中秦嶺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之一。根據相關研究,其年匯水量分別占長江、黃河及淮河年徑流總量的15%、11%及1.23%。區域水系豐富,共有86條集水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分布其中,是嘉陵江、漢江和岷江的發源地。其二,這里是中央生物基因庫。秦巴山脈不僅是具有全球重要性的溫帶生物多樣性代表區域,還是世界級孑遺物種與瀕危物種的避難所,更是中國重要特有物種聚集區。其三,這里是中央生態安全屏障。秦巴山脈在我國陸地版圖的中央區域隆起,是阻止西北荒漠化、半荒漠化和沙塵暴東侵南擴的重要屏障。

       

      秦巴山脈現擁有約240個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地,但是該區域依然在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及風景河流保護等方面存在較大的保護空缺;同時,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系統性、協同性和完整性仍需得到根本優化與完善。

       

      秦巴山脈物種棲息地破碎化現象較為嚴重。相關研究顯示,目前林麝的棲息地已從4大分布區分裂成12個獨立斑塊。此外,珍稀物種棲息地保護面積不足,目前的自然保護地僅覆蓋15.96%的羚牛棲息地、31.6%的川金絲猴棲息地和32.5%的林麝棲息地。同時,人們對河流的自然與風景價值保護缺失基本認知。

       

      如何建——
      目標、戰略和結構要素

       

      從建設目標來講,筆者建議,一方面以完整性、原真性保護為原則,將秦巴山脈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成為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中最為重要的集群之一;另一方面以保護管理實效性為原則,直面中國自然保護所面臨的各種復雜難題,實事求是,創新思路,努力將秦巴山脈建設成為跨省域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行示范區。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秦巴山脈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統籌協調秦巴山脈保護與發展整體戰略,將秦巴山脈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國家安全的生態基石。

       

      要想實現上述建設目標,宜采取以下6項戰略途徑,即優先生態保護、保障精準脫貧、搭建生態廊道、引進旗艦物種、融合自然文化和創新跨省治理。其中,“優先生態保護”是國家戰略對秦巴山脈的總體定位。秦巴山脈的生態保護具有國家戰略意義,與此相對的經濟發展只具有地方意義。因此,當保護與發展不能通過“空間”和“時間”兩個手段統籌協調時,發展必須讓位于保護。“保障精準脫貧”規定了秦巴山脈的發展底線,在此底線之上,秦巴山脈自然保護地體系要為鄉村振興和城鎮發展提供最大限度的生態系統服務,防止將“生態保護優先”理解為“生態保護唯一”。“搭建生態廊道”是加強空間完整性、解決棲息地破碎化的關鍵措施。“引進旗艦物種”指研究引進“大型食肉類物種”的可行性,它是根本改善區域生態系統營養級結構、大幅提升生態系統功能的可能途徑。“融合自然文化”是秦巴山脈區域地理文化特色和中國文化特色的體現。“創新跨省治理”是實現秦巴山脈生態治理現代化的體制機制條件。

       

      從結構要素來講,應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風景名勝區為特色、自然公園為補充,建設秦巴山脈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議自然保護地占到該區域總面積的42%。具體來講,保留神農架國家公園,新增伏牛山國家公園;優化大熊貓國家公園,以其陜西片區為基礎整合建立秦嶺國家公園。屆時,4個國家公園的總面積約為46907平方公里,占區域總面積約15%。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陜西片區是相對獨立的一塊“飛地”,建議以陜西片區為基礎,納入牛背梁、平河梁等重要保護區及嘉陵江、漢江、丹江等江河源頭,整合設立秦嶺國家公園,面積由4386平方公里擴大為19080平方公里。設立秦嶺國家公園可謂一舉三得:第一,秦嶺的生態、文化和精神價值得以全面、完整和系統保護;第二,降低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的管理難度;第三,為秦嶺入選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創造條件。考慮到伏牛山—熊耳山植物多樣性保護價值高,是秦巴山脈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區域之一,并且存在較大保護空缺,建議整合建立面積約為6000平方公里的伏牛山國家公園。此外,建議在秦巴山脈區域分別設立自然保護區32處、風景名勝區19處、自然公園90處,占區域面積比例分別約2.4%、10.3%和14.7%。

       

      難在哪——
      跨省生態治理制度待解

       

      秦巴山脈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難點在于跨省域生態治理制度的建立。

       

      垂直維度上,涉及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的事權劃分。由于秦巴山脈在國家生態安全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秦巴山脈的生態保護尤其是國家公園建設首先是中央政府的責任。如果“優先生態保護”,那么5省1市的各級政府會損失一定的產業發展機會,秦巴山脈的原住居民經濟收入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如何劃分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生態治理事權?如何保障精準脫貧目標的實現?如何回應地方合理的發展訴求,同時抑制不合理的發展沖動?如何相對公平地設計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理念?這些都是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水平維度上的難點在于跨省域協調機制的建立。由于5省1市面對不同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狀況,具有不盡相同的戰略發展定位和路徑,如何協同管理跨省域生態廊道,協同開展跨省域生態修復,協調出基本一致的保護管理和生態補償政策,相對公平地分享生態系統服務,這些也是不得不解決的難題。

       

      針對上述難點,提出兩點近期行動建議:一是組織力量開展“秦巴山脈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實事求是,創新思路,破解跨省域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難題;二是研究建立“秦巴山脈生態治理科學委員會”,系統制定區域科學研究計劃,全面指導區域科研和監測,組織建設統一的區域生態數據庫,為秦巴山脈生態治理現代化奠定科學決策基礎。

       

      微信圖片_20200512084450

      楊銳

      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

      (本文在中國工程院咨詢課題基礎上完成,感謝劉海龍、趙智聰、周雨夏等成員的貢獻。)


       

      來源:光明日報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