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
今年的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吳晨提出了以“公園城市”建設推動首都城市復興進程的建議。
吳晨認為,公園城市建設是一個城市生態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的基礎。城市公園是各種動植物的家園,是市民向往綠色自然的公益性城市基礎設施,是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化程度提高的象征,也為首都生態景色添上了多彩的一筆。作為新的城市發展范式,公園城市是實現城市生態平衡的基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有益于城市形象塑造和居民整體素質的提升的重要路徑。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吳晨 武亦彬 攝
打造“公園城市”,讓公園從城市的點綴變為城市的骨架,使城市與自然完整融為一體,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品質和生態關懷,體現了生態城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也從根本上堅持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盡管北京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依然嚴峻。如何在人口稠密地區,確保城市的生態健全,使城市人民生活、學習、工作在美好的環境之中是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問題。現狀公園城市建設距離新時代市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以及國際公園城市建設典范要求有很大差距。針對“公園城市”的建設,主要有如下建議。
一、建設森林生態屏障,讓城市擁抱森林
積極發展森林碳匯,打造首都生態綠肺,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均衡森林公園生態、游憩服務功能,打造生態旅游區、科普教育區、濱水文化區等城市休閑功能,形成森林旅游品牌。全面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建設具備生態隔離防護、過濾污染物、調節小氣候、景觀游憩、防洪調蓄、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的生態廊道。培育近自然森林,努力構建休閑公園與郊野公園結合的高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
二、提升環境景觀品質,提高城市公園綠化水平
建設高品質、綠色、人文的公園生態景觀體系,增加城市公園綠地總量,完善公園布局,構建有特色、高品質的公共空間網絡。建設以副中心城市綠心、老城六海八水、首鋼工業遺址公園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特色功能節點。在快速路沿線、交通樞紐區域,構筑門戶綠地景觀,營造富有本地特色的街道景觀與門戶節點景觀,并通過重要綠道和節點的綠化景觀的品質提升,逐步帶動片區的整體提升。加強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增加樹種的多樣性,增強植被的自然景觀性和抗污染性,保護城市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建設連接各公園的廊道系統,建設綠色基礎設施。“見縫插綠”,圍繞高架橋、立交橋、跨河橋等橋梁橋體進行綠化美化,作為城市綠地的補充。有條件的街道采用雙排、多排種植綠樹,形成林蔭路。研發立體化新技術,推進樓宇第五立面的綠化建設。
三、組織花景建設規劃,凸顯四季園藝魅力
延續北京賞花游園活動傳統,各區形成特色賞花景點,建設一批街頭綠地,制定花景建設規劃并推出季節性游賞計劃,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并吸引觀光游客游客。優選植物品種,增加適合北京的開花植物種植量和花卉布置量,適度擴大種植面積,增強城市的吸引力、競爭力。推進充滿鮮花與綠樹的“花園城市”建設工作,在全市分區段、分季節舉辦市民喜愛的賞花活動,裝點北京,推出“花卉周”活動。市區內設置多樣化的栽培植被景觀,用鮮花和綠樹像項鏈一樣連接北京各個地區。邀請世界知名園藝師、園林師進行演講活動,設立花卉市場,加強賞花文化的展示和宣傳。
四、以水穿綠,彰顯花園城市活力
河道交錯、山水交融是自古以來的營城特色。結合天然河流、湖泊等水體布置城市公園綠地,提供更多的綠色緩沖空間和休閑娛樂休閑設施。濱水公園具有覆蓋面廣、可達性好、利用率高等特點,是市民日常最方便、最喜聞樂見的公園種類,對均衡城市綠地布局、完善公園服務半徑覆蓋要求起著重要作用。將綠色開敞空間和河流水系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串聯各個公園的綠色網絡系統,展示城市山水相印的獨特自然風光。
五、突出以人為本,實施市民健康計劃
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分布均衡,設施更加完善。均質化布局社區公園、街頭綠地、街心公園,完善休閑游憩、運動、文化、服務等設施。減少傳染病和其他一些疾病的發病率,為人們日常體育鍛煉留出空間,從而更加有益于人類的健康。加強“體綠結合”,在公園、綠地、林帶等建設嵌入式體育設施。依托城市綠道建設,積極策劃全民健身系列活動,構建發展體育+模式,促進文化體育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強郊野公園的專業化運營能力,增加戶外休閑體驗,吸引節慶活動,鼓勵人們在工作學習之余能更多的走出門去,享受綠色,強身健體,選擇更為親近大自然的生活方式。
六、保持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是公園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的載體。加強公園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檢測、和評估預警體系建設。強制性保護瀕危物種,規范游客行為,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優化保護區結構和空間布局,完善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水生動物救護基地等設施建設。設置黑天空保護區,限制不必要的城市照明,杜絕照向天空的逸散光,避免影響動植物的習性,減少人工照明對動植物的影響,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
七、培養公眾環境意識,引導全民參與環保
大力鼓勵社會、民眾積極參與公園城市建設。采取政府主導自上而下和民眾參與自下而上兩種方式相結合,形成城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責任意識。其次,提升各類社會組織的參與水平,使之在政府引導下,積極參與公園城市建設。大力提高社會民眾參與能力,形成政府、社會和民眾互動協同的強大合力,并使之成為推動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動力。
八、制定花園城市建設計劃,推動項目實施建設進程
推進宜居環境、永續發展和韌性城市建設。參考國內外先進經驗,制定花園城市建設計劃,包括制定道路綠化規劃、城市節點空間綠化、新建區域植樹造林、開辟更有特色的主題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等。發展擁有更多綠地空間、舒適環境和更多休閑娛樂選擇的產業和居住模式,不僅要通過植物美化城市環境,更重要的是注重自然生態遺產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居民的生活空間,這是對城市環境建設范式的改變。“公園城市”建設集中的體現了生態城市的深刻內涵,即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未來因以綠色低碳理念來規劃建設城市,構建公園城市發展新格局,不斷踐行著新發展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產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碧水藍天的生態空間,向往綠色自然的公益性的城市基礎設施,打造生態人居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