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行走望謨:石山長出“搖錢樹”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6-04  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吳采麗  
             望謨地大,面積3018平方公里,是黔西南州第一大縣。
        土地的大,并沒有為望謨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太多助力,反而讓望謨成為貴州至今仍未脫貧的9個貧困縣之一。
        因為,偌大的土地上,全是大山。平地僅占全縣國土面積2.8%的望謨,連房子都“長”在山坡上。
        因為,連綿的山坡上,全是石頭。莊稼喝的是望天水,百姓走的是羊腸路。深處麻山腹地的望謨,于2008年被列入全國首批100個石漠化綜合防治試點縣。
        因為,貧瘠的石山上,養不活人。種啥啥不長,養啥啥難成。2014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211戶100970人、貧困村103個,貧困發生率為33.74%。
        向“地球癌癥”宣戰!
        近年來,望謨縣不斷探索林業工程建設、產業帶動、科技支撐組合模式,通過石漠化治理,一片片石山荒山變成了蒼翠青山,森林覆蓋率達到68.28%,板栗、油茶、花椒、澳洲堅果等產業蓬勃發展,讓過去的石旮旯變成了今天的“金窩窩”。
        絕地逢生!堅持生態與經濟并重、治石與治貧共贏的望謨,脫貧摘帽,指日可待。
        兩江一河(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繞山林,光熱充足緯度低,獨特的地形和氣候條件,讓望謨成了貴州有名的“天然溫室”。
        在探索綠色經濟的道路上,望謨縣依托資源稟賦,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圍繞“三果(芒果、澳洲堅果、板栗)兩茶(油茶、紫茶)”的產業布局,大力發展板栗、油茶、花椒、澳洲堅果、芒果、紫茶等特色產業以及林下產業,徹底打破了傳統作物種植“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
        生態環境改善后,綠水青山成為了望謨群眾的“綠色提款機”。截至2019年底,全縣累計實現81個貧困村出列、22805戶104263人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61%。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而望謨全縣尚有4018戶10800名貧困人口、22個貧困村(深度貧困村14個)需要脫貧摘帽。
        為此,望謨縣聚焦特色林業經濟,竭力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生態財富轉化為發展財富,帶動人民群眾向貧困發起最后總攻。
        “今年,我縣計劃發展特色林業產業11萬畝,其中,板栗新種1萬畝、低改6萬畝,油茶新種2萬畝,花椒新種2萬畝。”望謨縣林業局副局長趙埝檁介紹。
        高位推動,強化保障。制定《望謨縣特色林業產業推進工作方案》《望謨縣2020年特色林業產業補助方案》等措施,促進板栗、油茶、花椒等特色林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同時加大資金投入,目前已協調落實各項產業發展資金6930萬元。
        整合資源,強力推動。加強部門聯動和人員組織、組建工作專班、優化調整領導班子包保制度;依托市場主體,強化“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加快產業基地建設;同時,抽調8名技術骨干深入全縣開展產業發展技術指導,搶抓季節時令,開展補植補造和造林攻堅。
        目前,望謨縣搶抓冬春造林“黃金期”,完成板栗新造1萬畝、板栗低改5.2萬畝;完成油茶種植2萬畝;完成花椒種植1.1萬畝。
        如今,望謨板栗種植面積26.2萬畝,年產量約2.1萬噸,年產值約1.47億元;油茶種植面積14.7萬畝,年產量約4000噸,年產值約6400萬元;花椒種植面積約1.1畝,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飛天”又“上市” 板栗帶民富
        望謨縣人工種植板栗樹已有上百年的歷史。2017年,望謨板栗成為配餐食品登入吉祥航空86條航線;2018年,香甜軟糯的望謨板栗被登記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9年,望謨板栗“哆吉栗”商標在香港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
        “飛天”又“上市”,如今的板栗是望謨縣響當當的名片。
        5月7日,筆者走進望謨縣平洞街道洛郎村,萬畝板栗林迎風搖曳。“時下是板栗授粉關鍵時期,最近天氣好,加上我們新增林下養蜂,今年掛果率肯定不錯。”洛郎村村委會副主任黃巢指著高產板栗示范基地的板栗樹介紹。
        洛郎村曾是望謨縣最典型的貧困村寨,貧困發生率曾高達62.12%。近年來,洛郎村大力實施“一縣一業生態板栗扶貧產業項目”,種植板栗1.44萬畝(已掛果6500畝),同時發展通草2500畝、澳洲堅果500畝、養蜂440箱,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窮山村換了新面貌。截至2019年底,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0元,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9%。
        因板栗而過上新生活的,不止洛郎村的村民。15公里開外,王母街道祥樂村的“板栗大王”伍發兵正精心照料著自家的280畝板栗林。
        “我種板栗已經23年了,以前都是自己摸索技術,產量就是不高。這兩年參加縣里技術培訓后,掛果板栗平均每畝可以收600斤,去年掛果60畝我掙了12萬元左右。”伍發兵介紹。
        “望謨板栗品質好,每年我都會到當地收購板栗,一年最少要收1000多噸。”來自四川的板栗收購商姚遠說,他長期采購伍發兵的板栗,每年10月以后,他都會和全國各地的收購商齊聚望謨,寧靜的村莊熱鬧了起來,板栗種植戶們的臉上笑意盈盈。
        “市場不用愁!只要管護好林子,我的收成就沒問題,一年比一年好哩!”烈日當頭,伍發兵一手熟練地剪去枝丫,一手快速為樹干涂上防蟲涂料。
        市場不用愁,伍發兵十足的底氣,源于全縣板栗市場的強有力保障。
        5月7日下午,望謨縣龍頭企業貴州光秀生態食品有限公司板栗包裝車間內,30余名農戶正嫻熟地包裝板栗。
        “我們正加班加點全線復工生產,每天要完成4噸左右的成品包裝出貨。”光秀生態食品公司相關負責人張海霞介紹,自復工復產以來,該公司已完成約700萬元銷售額,預估比去年同期增長50%左右。
        2014年,集種植、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研發于一體的板栗精深加工企業光秀生態食品公司入駐望謨,4條進口生產線,年精深加工板栗1萬噸,填補了西南地區無板栗精深加工企業的空白。曾經“一斤不值一元錢”的望謨板栗,從此不再賤賣。
        立足資源稟賦,做強特色產業。望謨縣將板栗作為“一縣一業”生態扶貧產業重點布局,一方面加大技術培訓、資金投入、品牌打造,一方面借力中央統戰部定點幫扶、東西部扶貧協作等力量建基地、作示范、推進板栗“出山”。
        如今,全縣板栗種植規模已達26.2萬畝,其中掛果約14萬畝、豐產約7萬畝,年產值約1.47億元,帶動農戶1.8萬戶7.56萬人增收致富。
        滿山茶花香 遍地“黃金油”
        “樹老化了,滿山的油桐花,一顆果子都掛不住。”以前,望謨縣油邁鄉各沙村的村民張仕田守著自家30畝油桐年年犯難。
        2013年,望謨縣通過退耕還林、荒山造林、低改調優等措施推進油茶產業,布局打造山地生態油茶示范帶。
        “油茶是常青樹,一棵油茶樹產茶籽至少80年,是非常好的長效生態產業,油茶產品多元,市場前景很不錯。”在干部動員下,張仕田決定奮力一搏,“換!全部換種油茶。”
        當時,在村里人看來,張仕田的舉動有點“傻”,“油桐每斤6元錢,茶籽每斤才1元錢,你現在把油桐樹砍了種油茶,要三四年才見效,全家只有餓死的!”
        不服輸的張仕田精心管護著這些油茶,又在油茶林下種了辣椒、西瓜等短效作物,補貼家用。
        人勤致富。2019年,張仕田的油茶開始進入掛果期便收獲了3000多斤油茶籽,賺了2萬多元,讓曾經質疑他的其他村民刮目相看,紛紛加入油茶產業發展。
        “近年來,隨著油茶市場持續向好,越來越多農戶主動加入油茶種植整鄉推進項目中,規模不斷擴大,油邁鄉油茶名氣倍增。來自廣東、廣西、湖南等全國各地的油茶籽收購商販絡繹不絕。”油邁鄉林業站站長黃家勇介紹,全鄉總人口2800余戶,其中就有1700余戶進行油茶種植,種植面積超過30畝的大戶有50多戶。
        “望謨油茶具有早實、豐產、含油率高等優良特性。尤其是望謨紅球、黃球,在全國都是為數不多的上品。”貴州布依麗吉油茶實業有限公司CEO李云介紹。
        自1989年以來,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到望謨縣開展油茶研究,先后選育出望謨紅球油茶、黃球油茶、望油1號油茶、黔油4號油茶等省級認定的油茶地方良種。
        2019年,望謨成功引進江西新中野茶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望謨縣注冊成立貴州布依麗吉油茶實業有限公司,總投資3750萬元進行油茶產品研發及精深加工廠建設。5個油茶加工車間及相應的生產設施,日處理量50噸,預計總產值可達1.1億元。
        “加工廠將于10月建成投產,屆時將聚焦縣內油茶的銷售和延伸全縣油茶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此外,在利益聯結板塊,除了基地和工廠用工,公司還將推出‘扶貧油坊’‘專賣店’銷售端會員制,建立對接職校學生實習就業機制,激發群眾參與產業建設。”李云介紹。
        據悉,為了全力助推脫貧攻堅,振興美麗鄉村,該公司依托油茶全產業鏈現代科技加工基地,將陸續建成油茶博物館、油茶優質種苗圃、望謨紅球油茶原產地示范種植基地,同時,結合望謨布依文化打造“產旅一體化”多功能生態園區,為帶動全縣油茶產業發展注入有力動能。
        截至目前,全縣種植油茶面積已達14.7萬畝,其中掛果約8萬畝、豐產約4萬畝,年產量約4000噸,年產值約6400萬元,帶動農戶約7000戶29000人增收。
        花椒產業帶 石山新希望
        5月上旬的望謨,天氣十分炎熱。蟠桃街道甘萊村花椒種植示范基地龍頭企業眾誠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宗林三天兩頭往地里跑,確保花椒供水正常。
        “今年基地1000畝花椒初次掛果,預計產量20萬斤,按照鮮果市場價每斤至少10元以上,預計產值不少于200萬元。我們有充分信心將花椒產業做大做強。”吳宗林介紹,望謨獨特的氣候環境十分適合花椒生長,經前期試種成果檢測,望謨花椒品質十分優良。
        2017年,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吳宗林在甘萊村的荒山上種了30株花椒苗。“過了半個月去看,沒想到花椒苗全都活著,還長得很茂盛。”第二年,吳宗林抓住當地立體農業觀光示范園區建設項目機遇,大力發展花椒產業。
        據悉,甘萊村千畝花椒高產種植示范基地,一期規劃面積1000畝,總投資1000余萬元,其中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60萬元,鄉村造林綠化補助資金177萬元,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82萬元,企業自籌投入400萬元。在政府大力幫扶下,完成產業路硬化4.3公里。
        “由公司提供運營資金、技術、市場、種苗、農資,村集體組織管理勞務。農戶享受土地流轉費、入股分紅、勞動務工費用。我們通過全力打造花椒高產示范基地,實現農企合作雙贏。”吳宗林介紹。
        從基地開園建設,就吸引了不少當地農戶務工。“我們夫妻倆在這里務工,平均每人每天有110元收入,多的時候兩個人一個月能賺六七千元,一年下來差不多有三四萬元收入。”甘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華倫說,3年來,他和妻子幾乎天天在基地務工,收入得到保證,生活也越來越好。
        今年以來,為進一步調優產業結構,發展耐旱高效作物,望謨因地制宜,制定發展花椒產業2萬畝計劃,預計總投資6200萬元。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方式,以樂旺鎮為核心區,向周邊麻山鎮、新屯街道及邊饒鎮延伸,興建花椒種植示范基地,打造石漠化山區花椒產業帶,助推脫貧攻堅。
        此外,還加大產業培訓力度。4月25日,望謨縣林業局舉辦了“2020年特色林業扶貧產業·花椒豐產栽培技術培訓”,邀請重慶市長期從事花椒生產的專家鐘志祥進行現場授課,16個鄉鎮(街道)和紅水河國有林場相關技術人員、種植大戶、村組干部50余人參加。
        培訓通過課堂教學和基地實操相結合的形式舉行,重點給學員講授產業發展技術要點和發展前景,本地花椒企業眾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代表作產業發展經驗交流,重點交流產業發展心得和歷程。
        “通過培訓,群眾發展花椒產業信心提高了,也進一步夯實了基層林業技術人員產業指導管理水平,為全縣花椒產業逐步推進發展奠定了基礎。”趙埝檁說。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