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山西推進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力爭實現“黃土不露臉”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7-01  來源:新華網  
             從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這個省近日出臺《山西省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工作導則》,提出今后將全面加快林草融合發展步伐,按照“黃土不露臉”的要求,全面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

      山西省草原類型主要包括山地草原類、山地草甸類、山地灌叢類、低地草甸類、喜暖灌木草叢類、疏林草地類等。據統計,山西曾有天然草原6828萬畝。然而,多年來由于地下礦產資源超強度開采、工礦區“三廢”排放、干旱缺水,加之過度放牧等因素,導致草地生態功能嚴重退化。

      根據工作導則,山西省今后將重點在“兩山七河一流域”(太行山、呂梁山,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黃河流域)涉及的“三化”(退化、沙化和鹽堿化)草地、撂荒棄耕地、林下間隙等區域,實施林下種草、退耕還草等修復生態。

      其中,在新造林地、未成林地、經濟林地等林下間隙,實施林下種草;在“兩山”區域內荒山、荒溝等生態脆弱區,沿黃流域荒灘等水土流失明顯地段,實施荒山荒灘種草;對25度以上陡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及撂荒棄耕地,實施退耕還草;對因實施脫貧攻堅移民搬遷等造成的閑置地塊,以及未利用土地,進行種草復綠。

      “沒有草原生態系統的徹底好轉,就不可能有全省生態狀況的根本改善和生態安全的根本保障。推進林草深度融合,才能讓綠色山西底色更濃。”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云龍說。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