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還草20年:
綠了山川 富了百姓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中國退耕還林還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年來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成林面積占全球同期增綠面積的4%以上。
改善生態環境、助力脫貧攻堅、調整經濟結構……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在我國乃至世界上都是一項偉大創舉。退耕還林綠了山川、富了百姓,為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參與全球生態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生態工程:濯濯童山變秀美山川
初夏,江西省瑞金市日東鄉贛源村滿山披綠,生機盎然。山上種植著油茶,山腰經營著臍橙,山下則是榿木、楓香。近年來,贛源村因地制宜優化種植業結構,退耕還林223畝,92戶農戶因此受益。“退耕前,這里全是荒山荒坡。如今山也綠了,百姓的日子也好了。”村民黃昆祿共種植榿木、楓香2.8畝,如今林地枝繁葉茂,生態優美。黃昆祿告訴記者,他已獲得第二輪退耕還林補助,第一輪補助每年每畝230元,第二輪補助每年每畝125元。
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災后,黨中央、國務院果斷作出了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把生態承受力弱、不適宜耕種的坡耕地退耕,種上樹和草。
退耕還林主要安排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嚴重地區,安排在15度以上坡耕地尤其是25度以上陡坡耕地。20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174億元,完成造林面積占同期全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造林總面積的40.5%,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4個多百分點,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在陜西延安,退耕還林還草讓昔日“山是和尚頭、水是黃泥溝”的黃土高坡變成了山川秀美的“好江南”,實現了山川大地由黃變綠的歷史性轉變;在貴州省銅仁市,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扭轉了治理區生態惡化的趨勢,種植在石頭山上的桃樹、李樹,讓石旮旯、荒山坡變成了豐收果園;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雙山坪,退耕還林在全區增加了11.3萬畝生態林,水土流失等生態惡化現象得到有效緩解。
20年來,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按照2016年現價評估,全國退耕還林當年產生的生態效益總價值量為1.38萬億元。防治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災害、綠化固碳增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綠染神州大地,讓一片片濯濯童山變成秀美山川。
惠民工程:從越墾越窮到林茂糧豐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最高峰羊峰山下,萬畝油茶林連綿起伏,成為石堤鎮羊峰、青龍、獅子、毛土坪村民的致富林。
退耕還林使傳統農用坡耕地資源大幅減少,林下可利用空間大面積增加。在政府引導和龍頭企業帶動下,當地群眾利用豐富林業資源,充分利用林下空間,通過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等林下經濟產業,實現了脫貧增收。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涉及全國25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435個縣。白皮書顯示,20年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過程中,在政策直補農戶的同時,通過機制創新和模式推廣,培育了優勢資源,發展了特色產業,有力推動了農民增收和精準脫貧。
數據顯示,全國4100萬農戶參與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1.58億農民直接受益,截至2019年年底退耕農戶戶均累計獲得國家補助資金9000多元。
2016至2019年,全國共安排貧困地區退耕還林還草任務3923萬畝,占4年總任務的75.6%。據監測,截至2017年年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覆蓋率達31.2%,工程扶貧作用顯著,一些地區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促進農業結構由以糧為主向多種經營轉變,糧食生產由廣種薄收向精耕細作轉變,許多地方走出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實現了地減糧增、林茂糧豐。
可持續工程: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
20年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為確保我國在全球森林面積和蓄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連續多年保持“雙增長”和人工林保存面積長期處于世界首位作出重要貢獻。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019年研究結果,2000至2017年全球綠色面積增加了5%,其中我國綠色面積凈增長和凈增長率均排名全球首位,綠色面積凈增長面積占全球凈增長總面積的25%。根據同期數據推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貢獻了全球綠色凈增長面積的4%以上。
更為重要的是,退耕還林,讓農民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
“以前老百姓砍樹種糧,現在經常有老百姓主動找我們要樹苗。”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白廟鄉林業站站長譚紅兵說,從某種意義上講,退耕還林退出的是廣大農民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還上的是文明綠色的發展理念。
面向未來,白皮書指出,目前退耕還林還草也面臨不少問題與矛盾。我國人口基數大,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空間相對緊張,退耕還林還草任務落地困難;補助、補償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已實施工程的質量效益有待提升,鞏固成果長效機制還需健全。
專家指出,新形勢下做好退耕還林還草工作,要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要求,統籌謀劃好退耕還林還草頂層設計;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指導原則,妥善解決好還什么、怎么還、如何補的問題,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多元共生的復合生態經濟系統,實現多樣化的產品供給;要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防止“輕保護”和“唯保護”兩個極端,在確保生態目標的前提下,兼顧百姓的長遠生計和發展,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