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渝北新村,處處呈現“村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綠中”的景象 新華網發(渝北區林業局供圖)
青山巍峨樹成蔭,林海蔥郁美如畫。如今的渝北,空氣清新,滿眼綠意,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樹更綠了,“村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綠中”的景象在這里隨處可見。
生態環境的“蝶變”與一項制度的落地息息相關。為加強山林資源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2019年7月,重慶將“林長制”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市14個區縣,渝北便是試點區縣之一。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逐漸成熟,“林長制”體制機制也不斷完善,試點近一年以來,其對于渝北生態改善和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愈加明顯,成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的創新性舉措。
青山綠水統景美 新華網發(渝北區林業局供圖)
構建“1+3+N”管控機制 筑牢生態資源保護屏障
重慶全市14個試點區縣范圍覆蓋了主城“四山”以及三峽庫區和大巴山、七曜山、大婁山等生態敏感區。并建立起市、區(縣)、鎮(街)、村(社區)四級林長體系。
其中,渝北區涉及主城“四山”中的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渝北段,總面積585.05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地共4類7處,共涵蓋18個街鎮。
根據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渝北全區構建起了區、鎮街、村居三級組織體系。設立“雙總林長”,區委書記和區長任總林長,領導、統籌全區林長制推進工作。
鎮街級林長由鎮街的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林長,有關負責人為副林長,承擔轄區內山林資源保護發展工作,負責監管員、護林員隊伍的日常管理,落實源頭管理責任,及時發現、制止并支持配合有關部門依法查處各類破壞山林資源的違法行為。
村居級林長和副林長則分別由村居黨支部書記、村居主任擔任,也是本村居山林資源保護發展工作的具體責任人。此外,還設立了區林長辦公室和“三山”林長辦公室。
除了構建完善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渝北還建立了“1+3+N”工作管控機制,將工作進行細化,一一落實到人,權責分明,實現“山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責有人擔”。
“1”指區級林長制總方案;“3”即結合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實際情況分別制定子方案,明確重點整治、保護修復等任務;“N”包括國土綠化提升、“雙十萬工程”、違法建筑綜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在內的多個專項工作方案。
“‘林長制’這項重大改革的實施,為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統籌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努力建設山清水秀美麗渝北探明了路徑。”渝北區林長辦相關負責人說,以“林長制”工作為契機,切實保護好渝北的森林資源,讓“林長制”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真正讓綠水青山帶來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銅鑼山礦山公園,一座座湖泊鑲嵌在連綿的青山中,美不勝收 新華網發(渝北區林業局供圖)
加強區域生態修復治理 生態功能持續優化
從空中俯瞰銅鑼山礦山公園,翡翠般碧綠的水體靜靜地躺在高聳的巖壁間,一座座湖泊鑲嵌在連綿的青山中,美不勝收。
渝北區銅鑼山是重慶主城“四山”之一,曾作為重慶市重要建材供應基地,碎石開采活動極為活躍。區域采石場于2012年全面關閉后,遺留下41個大小廢棄礦坑,生態安全和群眾生活問題極為突出。
2014年,渝北開始陸續啟動礦山環境綜合治理探索。多年來,隨著系列修復治理措施的落地,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因地制宜打造的銅鑼山礦山公園被人熟知。
在對該區域的修復中,渝北按照“山為筋骨、水為血脈,林田湖草為肌體”的布局思路,通過“治山理水、保田護林、綜治村貌”等措施,因地制宜在“山上”部署開展環山公路沿線國土綠化、景觀步道、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項目。
同時,在“山腰”開展廢棄礦山及其影響區恢復治理、礦坑水體生態修復、水資源調查評價;“山下”則實施田、水、路、林、村等國土綜合整治,集中體現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理念。
在此次林長制推行過程中,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也被納入《重慶市渝北區全面推行林長制銅鑼山專項實施方案》,要求以恢復生態環境為目標,開展封育保護,結合后期礦山公園開發建設,有序推進銅鑼山117公頃連片集中廢棄礦山及廢棄地塊的治理修復。
隨著一至四期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配套綜合整治,如今,銅鑼山示范區生態系統功能正在全面恢復,礦山安全隱患有效消除,礦區內部相互通聯,集山水畫卷、礦坑奇景、田園風光于一體的礦山生態畫卷徐徐鋪開。
銅鑼山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只是渝北區區域生態系統治理的一個縮影。在林長制試點中,渝北對銅鑼山、中梁山、明月山生態系統修復整治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并在“1+3+N”方案中進行了細化。
“林長制內容涵蓋了國土綠化提升、‘雙十萬’工程、違建綜合整治、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系統修復、農林產業發展等方面,并將工作責任落實到每一位林長肩上,對改善我區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渝北區林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渝北區放牛坪華瑩林場里的華瑩步道 新華網發(渝北區林業局供圖)
依托“四山”自然資源稟賦 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風含玉潤,蔚然深秀”,位于重慶市區東北部的玉峰山森林公園被譽為"重慶之肺"。幽美的環境,宜人的氣候使其成為重慶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閑游玩的佳絕之地。然而,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功能配套不完善,建筑風貌零亂,未形成旅游產業,難以留住客人。
為此,渝北區按照《玉峰山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對建筑物集中的新坪老街進行風貌整治,統一公園內房屋建筑的風格。建設森林休閑步道、登山步道、自行車慢游道等,打通進入森林的通道約22公里。
同時,科學合理規劃建設觀景平臺、風景游憩道、觀光索道、游客集散中心等服務設施。通過引進旅游產業,整合周邊旅游資源,打造玉峰山森林公園特有品牌。
“根據資源地理特點,我們提出了‘康養游憩都市森林公園’的主題定位。希望通過改建和新建,提升森林公園形象,依托森林公園把玉峰山打造成為主城集鄉村旅游、特色小鎮、森林康養為一體的‘森林氧吧’,讓全民共享森林資源成果。”渝北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重慶主城北部門戶,渝北瀕臨長江和嘉陵江,銅鑼山、明月山、華鎣山三條山脈橫貫全境,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如何利用好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走好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兩化路”,也是林長制實施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根據“1+3+N”方案,渝北將充分利用“四山”自然文化、歷史文化資源調查成果,挖掘打造一批“四山”精品旅游景區線路。并結合“四山”范圍內旅游資源,統籌整合各休閑游憩項目,科學合理布局山地生態公園,為市民提供更多綠色生態的公共活動空間,滿足高品質生活需要。
除了挖掘打造生態旅游,還在農林產業融合上做文章。依托“四山”自然資源稟賦,結合“雙十萬工程”,在“四山”范圍內引導發展柑橘、梨子、桃子、花椒、中藥材等特色經果林,促進農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實現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
山林資源保護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關系著生態永續發展。渝北區林長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林長制擴大試點時間不長,效果卻明顯,各級林長承擔起山林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責任,各司其職、統籌安排,有力推動了全區生態文明建設。(彭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