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福建》采訪實錄中,講述了習近平同志開創性地提出“生態福建”建設,回顧了他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并推動開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等創造性工作。如今,長汀經過數十年接續奮斗,使荒山披上綠裝,探索并形成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在成績面前,長汀干群表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殷殷囑托,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一任接著一任干,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奪取水土流失治理決定性勝利。
盛夏時節,穿行在長汀縣河田、三洲、策武等地,只見青山連綿,紅色楓香、木荷等闊葉樹點綴在馬尾松林間,煞是好看。山林下,長汀素蘭、七葉一枝花、三葉青等林下經濟作物青翠欲滴,長勢喜人。
長汀曾經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經過數十年接續奮斗,幾代人篳路藍縷,如今這里早已換了新顏,生機盎然。
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關懷與親自推動。1999年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建設作出重要批示,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邁向攻堅決勝階段,總結長汀經驗,推進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決勝 精深治理穩步推進
在河田鎮露湖村東坑山場,經過改造后的馬尾松林間,混種了木荷、楓香等闊葉樹、林下波斯菊等草種……這是馬尾松優化改造綜合提升試點項目之一,也是長汀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三大工程的一部分。
歷經數十年持續治理,綠色逐漸回歸汀州。據統計,1985年至2019年,長汀累計減少水土流失面積111.8萬畝,水土流失率從31.5%下降到7.4%,森林覆蓋率從58.4%提高到80.3%。
治理成效雖卓著,但越到后邊越是難啃的“硬骨頭”。如今,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正值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
進則全勝,不進則退。關鍵時刻,去年1月8日,省委書記于偉國調研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要求至2020年底水土流失率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取得決定性勝利。2月,福建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長汀縣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到2020年,長汀要實現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萬畝以上,水土流失率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地區生產總值達270億元以上,平均增長9%,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趁勢而上,長汀全面吹響了“進則全勝”的沖鋒號。從2019年開始,長汀在兩年內將投入5.72億元實施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三大工程”21個項目。
“精準治理主要包括治理重點工程、綜合提升工程、生態示范工程,著力解決‘遠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問題。”長汀縣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巫成火介紹。
為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工作,長汀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縣委常委會議實行一月一聽取治理工作專題匯報、一月一深入治理點開展調研、一月一定期召開治理項目工作推進會‘三個一’制度,督促責任落實、工作推進。”巫成火說。
創新 公司化運作更專業
數十年來,為讓綠水青山回歸,當地創新機制不斷。去年,長汀縣在全省首創三級“林長制”,全面推行縣、鄉(鎮)、村三級“林長制”,切實加強了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提升了水土流失治理水平,鞏固了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在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行動開展的同時,當地探索公司化運作模式,成立國有專業生態治理公司,委托縣古韻汀州公司、林業發展公司作為項目業主,實行項目統一管理、統一設計、統一組織、統一施工,實現專業化治理。
“統籌治理、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治理形式,形成了‘補植+施肥+灌草’的立體治理模式。”巫成火說,新模式統籌了綜合治理,打破以往林業、水保等部門各自為政的單一治理形式,整合涉農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讓各部門形成了治理合力,也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一邊是在破壞生態造成水土流失上做減法,一邊則是在增加綠色覆蓋上做加法。”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輝介紹,長汀探索多層次“深治”模式,針對流失斑塊的不同流失類型,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對因鐵路、公路、果園、電力以及群眾建房建設造成的斑塊因地制宜精準治理。
去年,長汀縣實施“三大工程”21個項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斑塊3618個,治理面積9.92萬畝,生態質量提升面積6.9萬畝,水土流失率從7.95%下降到7.4%。到今年5月底,“三大工程”21個項目已開工20個,完成治理和提升水土流失面積17.67萬畝,占年度任務的90.8%。
富民 綠色產業生機勃發
曾是水土流失重點區域的河田露湖村,荒山重新披綠,打造了60畝景觀荷塘,已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家園。每逢周末或假日,村里都會迎來四面八方的游客。“最多時,一天有上千人次游客來村里玩。”村黨支部書記羅群英笑道。
抓生態,促旅游。荷塘提升了露湖村的顏值,也為村里帶來每年8萬元的租金收入。在村部后山,去年種下的110畝中藥材黃花遠志讓村民又多了一份收入。“今年加種了50畝,超過15戶脫貧戶參與,每戶每年可增收1萬元左右。”羅群英說。
今年,長汀在著力實施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三大工程”的同時,拓展延伸富民產業和家園美化“兩大行動”14個項目,其中發展林下經濟是重中之重。
“讓百姓共享生態成果,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既是水土流失深層治理的要義之一,也是‘兩山’理論的重要實踐。”巫成火說。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近年來,長汀探索縣域經濟綠色發展新模式,梳理出綠色產業發展方向,打造綠色產業體系,推進發展向綠色轉變,做強稀土、紡織服裝、文化旅游3個主導產業,打造特色現代農業、醫療器械、電子商務3個重點產業,培育新能源、健康養老2個新興產業。2017年以來,長汀連續三年被評為“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盛夏時節,穿行在長汀縣河田、三洲、策武等地,只見青山連綿,紅色楓香、木荷等闊葉樹點綴在馬尾松林間,煞是好看。山林下,長汀素蘭、七葉一枝花、三葉青等林下經濟作物青翠欲滴,長勢喜人。
長汀曾經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經過數十年接續奮斗,幾代人篳路藍縷,如今這里早已換了新顏,生機盎然。
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關懷與親自推動。1999年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建設作出重要批示,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邁向攻堅決勝階段,總結長汀經驗,推進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決勝 精深治理穩步推進
在河田鎮露湖村東坑山場,經過改造后的馬尾松林間,混種了木荷、楓香等闊葉樹、林下波斯菊等草種……這是馬尾松優化改造綜合提升試點項目之一,也是長汀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三大工程的一部分。
歷經數十年持續治理,綠色逐漸回歸汀州。據統計,1985年至2019年,長汀累計減少水土流失面積111.8萬畝,水土流失率從31.5%下降到7.4%,森林覆蓋率從58.4%提高到80.3%。
治理成效雖卓著,但越到后邊越是難啃的“硬骨頭”。如今,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正值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
進則全勝,不進則退。關鍵時刻,去年1月8日,省委書記于偉國調研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要求至2020年底水土流失率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取得決定性勝利。2月,福建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長汀縣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到2020年,長汀要實現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萬畝以上,水土流失率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地區生產總值達270億元以上,平均增長9%,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趁勢而上,長汀全面吹響了“進則全勝”的沖鋒號。從2019年開始,長汀在兩年內將投入5.72億元實施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三大工程”21個項目。
“精準治理主要包括治理重點工程、綜合提升工程、生態示范工程,著力解決‘遠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問題。”長汀縣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巫成火介紹。
為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工作,長汀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縣委常委會議實行一月一聽取治理工作專題匯報、一月一深入治理點開展調研、一月一定期召開治理項目工作推進會‘三個一’制度,督促責任落實、工作推進。”巫成火說。
創新 公司化運作更專業
數十年來,為讓綠水青山回歸,當地創新機制不斷。去年,長汀縣在全省首創三級“林長制”,全面推行縣、鄉(鎮)、村三級“林長制”,切實加強了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提升了水土流失治理水平,鞏固了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在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行動開展的同時,當地探索公司化運作模式,成立國有專業生態治理公司,委托縣古韻汀州公司、林業發展公司作為項目業主,實行項目統一管理、統一設計、統一組織、統一施工,實現專業化治理。
“統籌治理、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治理形式,形成了‘補植+施肥+灌草’的立體治理模式。”巫成火說,新模式統籌了綜合治理,打破以往林業、水保等部門各自為政的單一治理形式,整合涉農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讓各部門形成了治理合力,也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一邊是在破壞生態造成水土流失上做減法,一邊則是在增加綠色覆蓋上做加法。”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輝介紹,長汀探索多層次“深治”模式,針對流失斑塊的不同流失類型,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對因鐵路、公路、果園、電力以及群眾建房建設造成的斑塊因地制宜精準治理。
去年,長汀縣實施“三大工程”21個項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斑塊3618個,治理面積9.92萬畝,生態質量提升面積6.9萬畝,水土流失率從7.95%下降到7.4%。到今年5月底,“三大工程”21個項目已開工20個,完成治理和提升水土流失面積17.67萬畝,占年度任務的90.8%。
富民 綠色產業生機勃發
曾是水土流失重點區域的河田露湖村,荒山重新披綠,打造了60畝景觀荷塘,已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家園。每逢周末或假日,村里都會迎來四面八方的游客。“最多時,一天有上千人次游客來村里玩。”村黨支部書記羅群英笑道。
抓生態,促旅游。荷塘提升了露湖村的顏值,也為村里帶來每年8萬元的租金收入。在村部后山,去年種下的110畝中藥材黃花遠志讓村民又多了一份收入。“今年加種了50畝,超過15戶脫貧戶參與,每戶每年可增收1萬元左右。”羅群英說。
今年,長汀在著力實施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三大工程”的同時,拓展延伸富民產業和家園美化“兩大行動”14個項目,其中發展林下經濟是重中之重。
“讓百姓共享生態成果,發展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森林康養,既是水土流失深層治理的要義之一,也是‘兩山’理論的重要實踐。”巫成火說。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近年來,長汀探索縣域經濟綠色發展新模式,梳理出綠色產業發展方向,打造綠色產業體系,推進發展向綠色轉變,做強稀土、紡織服裝、文化旅游3個主導產業,打造特色現代農業、醫療器械、電子商務3個重點產業,培育新能源、健康養老2個新興產業。2017年以來,長汀連續三年被評為“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