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龍巖市委、市政府出臺《龍巖市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主要目標是,以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導向,全面實行項目化推進工作落實機制,開展林改“555”三年行動(五大重點工作、五大重點工程、五大重點項目),最大限度發揮林業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到2022年,實現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全省前列,森林質量明顯提高,百姓收入顯著增加,生態安全有效保障,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打造新時代林改“武平經驗”升級版,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路徑,為全方位推動龍巖高質量發展超越打下堅實基礎。
一、堅持機制創新,推進五大重點工作。一是完善集體林業產權制度體系。長期穩定集體林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鞏固林地所有權、穩定林地承包權、擴大林地經營權流轉,積極落實“三權分置”運行機制,探索實施林地經營權流轉制度。加快林權類不動產權證登記發放,完善林權權籍調查、外業勘驗、登記發證協作機制,加快建立林權登記、抵押、擔保、查詢等信息共享機制,提升林權管理服務水平。二是完善林業投融資體系。進一步盤活森林資源資產,促進森林資源要素流動,實現生態資源價值。構建政林銀保協同機制,創新開發符合林業經營特點的“短期﹢長期”金融產品、“抵押﹢信用”擔保方式和“抵押+保險”業務,打造綠色金融發展新模式。三是完善林業產業體系。建立完善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聯林帶戶機制,大力推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標準化建設。大力扶持木竹精深加工、森林食品、生物質利用等重點產業,拓寬延伸產業鏈。鼓勵科學合理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種養等,積極發展森林碳匯、電子商務等,大力培育林業經營新業態。四是完善林業技術體系。以龍巖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為平臺,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林業科技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推進“智慧林業”建設,推進林業大數據平臺建設,提升科技人才保障能力。大力推進“林農點單,專家送餐”科技下鄉服務,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加強林業實用技術培訓。五是完善林業政策體系。加快完善林業保護制度,積極探索適度規模經營,健全林業投入機制,加大財政對林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補助補貼、生態補償等方面的投入。在省級以上濕地公園開展生態效益補償試點,研究制定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管理辦法,探索跨區域森林和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和天然林停伐補助標準,鼓勵林權所有人進行生態產業化利用。持續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
二、堅持穩中求進,實施五大重點工程。一是實施林改提升工程。進一步拓展集體林權權能,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村集體股份合作林場,鼓勵和引導村集體成員以家庭承包的林地林木量化折股入場。全面構建新型林業經營體系,鼓勵社會主體組建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民營林場,鼓勵國有林場開展林權贖買、合作造林、股份經營等。進一步落實林木處置權,單編單列采伐限額,簡化人工商品林采伐審批程序,降低林木采伐審批成本。深化林業普惠金融發展機制,持續打造“惠林卡”林權抵押貸款品牌,探索開展天然商品林停伐補助質押貸款,完善森林綜合保險制度,探索設立森林保險風險基金,推廣林權抵押疊加保險等。二是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國土綠化建設水平,堅持人工造林與自然修復并舉,提倡營造混交林,加大森林撫育力度,優化樹種和林分結構,重點支持森林景觀帶、水土流失精深治理、生物防火林帶等示范基地建設。統籌推進城鄉綠化融合發展,持續開展國家森林城市(鄉村)、國家園林城市和省級森林城鎮(村莊)建設,做大做優國家“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加快實施天然林保護修復,加大重點區位生態公益林的低質低效林分、竹林、經濟林、無林地的改造和補植。三是實施生態富民產業提升工程。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區域特色林下經濟,形成一批具有較大規模、較大潛力、較大輻射能力的示范基地。做強做大生態旅游業,以打造國內一流生態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加大“森林人家”品牌建設,打造“森林﹢村落﹢特色農產品”的多元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推動縣域“森林人家”休閑健康游全面發展。做實做優森林康養業,建立完善森林康養標準和服務體系,創建一批省級以上森林康養基地、森林體驗基地、森林康養小鎮。推動林業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木本糧油、特色經濟林、竹藤等新興產業和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打造一批花卉特色小鎮。四是實施自然保護地優化提升工程。做好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工作,建立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推進確保成功創建龍巖世界地質公園。加快完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科研監測和濕地生態修復。五是實施生態保護建設提升工程。實行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在長汀、武平推行以黨政主要領導為總林長的縣、鄉、村三級“林長制”。逐步推廣使用森林巡護系統,實現森林資源安全巡護全覆蓋,加快完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實施一批林業防災減災工程。依法開展森林監督檢查和林業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林業科普教育,設立一批林業科普教育基地和場館,增強公眾科學保護和利用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意識和責任。
三、堅持典型示范,建設五大重點項目。一是建設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示范項目。在上杭縣步云鄉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展示館、古田干部學院生態文明分院、虎園提升改造等項目,打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展示、培訓基地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在武平縣捷文村通過林改示范,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鄉村旅游,形成林旅融合主導產業,把捷文村打造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范點和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示范村。二是建設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融合示范項目。結合水土流失治理目標任務,圍繞生態治理重點工程、生態安全提升工程、生態發展示范工程等“三大工程”措施,通過實施林業工程措施,抓好水土流失斑塊治理和林分改造,加強生態修復,打造長汀水土流失區精深治理發展綠色產業富民的典范。三是建設發展區域特色“林下經濟+扶貧”示范項目。通過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林下經濟,形成“林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培育百家發展林下經濟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突出典型。四是建設梅花山、武平國家森林康養示范基地項目。圍繞建設古田梅花山文旅康養試驗區和武平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將梅花山和武平打造成全國知名的集紅色旅游培訓、綠色生態體驗、養生休閑研學為一體的森林康養示范基地。五是建設龍巖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區項目。通過加強與林業科研院校合作,強化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重點突破一批林業關鍵技術,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力爭在生物多樣性研究、鄉土珍稀闊葉樹種標本園建設、杉木大徑材培育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堅持機制創新,推進五大重點工作。一是完善集體林業產權制度體系。長期穩定集體林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鞏固林地所有權、穩定林地承包權、擴大林地經營權流轉,積極落實“三權分置”運行機制,探索實施林地經營權流轉制度。加快林權類不動產權證登記發放,完善林權權籍調查、外業勘驗、登記發證協作機制,加快建立林權登記、抵押、擔保、查詢等信息共享機制,提升林權管理服務水平。二是完善林業投融資體系。進一步盤活森林資源資產,促進森林資源要素流動,實現生態資源價值。構建政林銀保協同機制,創新開發符合林業經營特點的“短期﹢長期”金融產品、“抵押﹢信用”擔保方式和“抵押+保險”業務,打造綠色金融發展新模式。三是完善林業產業體系。建立完善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聯林帶戶機制,大力推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標準化建設。大力扶持木竹精深加工、森林食品、生物質利用等重點產業,拓寬延伸產業鏈。鼓勵科學合理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種養等,積極發展森林碳匯、電子商務等,大力培育林業經營新業態。四是完善林業技術體系。以龍巖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為平臺,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林業科技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推進“智慧林業”建設,推進林業大數據平臺建設,提升科技人才保障能力。大力推進“林農點單,專家送餐”科技下鄉服務,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加強林業實用技術培訓。五是完善林業政策體系。加快完善林業保護制度,積極探索適度規模經營,健全林業投入機制,加大財政對林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補助補貼、生態補償等方面的投入。在省級以上濕地公園開展生態效益補償試點,研究制定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管理辦法,探索跨區域森林和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和天然林停伐補助標準,鼓勵林權所有人進行生態產業化利用。持續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
二、堅持穩中求進,實施五大重點工程。一是實施林改提升工程。進一步拓展集體林權權能,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村集體股份合作林場,鼓勵和引導村集體成員以家庭承包的林地林木量化折股入場。全面構建新型林業經營體系,鼓勵社會主體組建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民營林場,鼓勵國有林場開展林權贖買、合作造林、股份經營等。進一步落實林木處置權,單編單列采伐限額,簡化人工商品林采伐審批程序,降低林木采伐審批成本。深化林業普惠金融發展機制,持續打造“惠林卡”林權抵押貸款品牌,探索開展天然商品林停伐補助質押貸款,完善森林綜合保險制度,探索設立森林保險風險基金,推廣林權抵押疊加保險等。二是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國土綠化建設水平,堅持人工造林與自然修復并舉,提倡營造混交林,加大森林撫育力度,優化樹種和林分結構,重點支持森林景觀帶、水土流失精深治理、生物防火林帶等示范基地建設。統籌推進城鄉綠化融合發展,持續開展國家森林城市(鄉村)、國家園林城市和省級森林城鎮(村莊)建設,做大做優國家“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加快實施天然林保護修復,加大重點區位生態公益林的低質低效林分、竹林、經濟林、無林地的改造和補植。三是實施生態富民產業提升工程。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區域特色林下經濟,形成一批具有較大規模、較大潛力、較大輻射能力的示范基地。做強做大生態旅游業,以打造國內一流生態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加大“森林人家”品牌建設,打造“森林﹢村落﹢特色農產品”的多元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推動縣域“森林人家”休閑健康游全面發展。做實做優森林康養業,建立完善森林康養標準和服務體系,創建一批省級以上森林康養基地、森林體驗基地、森林康養小鎮。推動林業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木本糧油、特色經濟林、竹藤等新興產業和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打造一批花卉特色小鎮。四是實施自然保護地優化提升工程。做好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工作,建立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推進確保成功創建龍巖世界地質公園。加快完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科研監測和濕地生態修復。五是實施生態保護建設提升工程。實行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在長汀、武平推行以黨政主要領導為總林長的縣、鄉、村三級“林長制”。逐步推廣使用森林巡護系統,實現森林資源安全巡護全覆蓋,加快完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實施一批林業防災減災工程。依法開展森林監督檢查和林業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林業科普教育,設立一批林業科普教育基地和場館,增強公眾科學保護和利用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意識和責任。
三、堅持典型示范,建設五大重點項目。一是建設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示范項目。在上杭縣步云鄉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展示館、古田干部學院生態文明分院、虎園提升改造等項目,打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展示、培訓基地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在武平縣捷文村通過林改示范,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鄉村旅游,形成林旅融合主導產業,把捷文村打造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范點和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示范村。二是建設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融合示范項目。結合水土流失治理目標任務,圍繞生態治理重點工程、生態安全提升工程、生態發展示范工程等“三大工程”措施,通過實施林業工程措施,抓好水土流失斑塊治理和林分改造,加強生態修復,打造長汀水土流失區精深治理發展綠色產業富民的典范。三是建設發展區域特色“林下經濟+扶貧”示范項目。通過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林下經濟,形成“林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培育百家發展林下經濟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突出典型。四是建設梅花山、武平國家森林康養示范基地項目。圍繞建設古田梅花山文旅康養試驗區和武平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將梅花山和武平打造成全國知名的集紅色旅游培訓、綠色生態體驗、養生休閑研學為一體的森林康養示范基地。五是建設龍巖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區項目。通過加強與林業科研院校合作,強化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重點突破一批林業關鍵技術,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力爭在生物多樣性研究、鄉土珍稀闊葉樹種標本園建設、杉木大徑材培育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