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山西: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鑄就“綠色銀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8-11  來源:山西日報  
             我省地處黃河中游,生態環境脆弱,是全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199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在全省先行啟動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2000年,按照國家部署,天然林保護工程在黃河流域正式啟動,覆蓋全省9市72縣及7個省直林區。該工程在我省主要建設范圍是沿黃生態環境脆弱區,對于抓好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施20年來,我省天保工程以“增面積、增蓄積、增覆蓋、保民生”為目標,遵循“保護森林資源、加速生態修復、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堅持“管護優先、造撫并進、轉制增效、多元發展”的準則,創新體制機制,重塑了晉山晉水,帶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助力綠色發展。為保證天保工程的實效,20年來,我省以落實森林管護責任制、提高森林管護科技含量為突破口,按照遠山設卡封堵、近山承包管護的總體思路,建立了“以設施管護為基礎,集中管護與自主管護相結合,委托管護為補充”的綜合管護體系,把森林管護的任務、目標、資金、責任四項指標層層分解落實,把管護責任分解到責任人、落實到山頭地塊。在工程區內,我省實行最嚴格的林地征占用管理機制,7700多萬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持續增長。2017年,頒布實施了《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將全省最精華的天然林資源納入永久性生態公益林,為全國首家。同時,我省連續23年停止天然林資源商品性采伐,累計減少商品材產量558.9萬m3,累計少消耗森林蓄積1467.4萬m3,相當于增加直接效益55.9億元。
        能保還要善造。多年來,我省通過建立合作造林、購買式造林、托管造林等新機制,應用干石山造林、容器育苗造林,山區陡坡“溜土”等造林技術,完成天保1573萬畝的營造林任務,實現由單純保護為主向科學經營內涵提質為主的歷史性轉變。
        在天保工程的推動下,我省森林資源得到有效恢復和增長,野生動物的分布面積也呈逐年上升態勢,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發展。如今的天然林區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逐步走出綠色發展路徑。據2019年監測數據顯示,我省天保工程區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量92.72億m3,相當于全省水資源總量的76.27%;森林生態系統年保育土壤12829.40萬噸,相當于省內年土壤侵蝕量的28.13%;森林凈化大氣環境提供負離子物質量為12.69×10(24)個……全省天保工程區森林生態系統2019年生態效益價值總量為1162.04億元,生態效益顯著增強。
        堅持合理布局,提高資源利用。20年來,天保工程區傳統的以木材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已全部實現轉型,以生態經濟為特色、多業并舉的產業發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借助天保工程,我省林系經濟快速發展。全省林草部門不斷優化樹種、林種結構,著力發展林下經濟,形成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的基本格局,重點打造林菌、林藥、林禽、林畜、林蜂、野生食用采集加工和野生中藥材采集加工等7個林下經濟支柱產業。現已注冊了13個地方特色品牌,森林泉、木耳、蘑菇、森林豬、森林雞等森林食品逐步走向市場。
        同時,各級工程建設單位還依托資源優勢,建設經營性苗圃,開發景區景點20余處,林業后續產業效益向好。
        除此之外,森林的游憩價值也被充分挖掘。2018年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戰略支柱產業的關鍵要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打好康養產業特色牌。”為此,我省積極推進康養產業,擬依托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林場管護站、林果基地、特色鄉鎮和新農村等打造一批森林康養基地。隨著森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還直接、間接帶動了當地交通、住宿、飲食、商業等相關產業發展。
        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林業產業總產值為534.9億元。工程區內,不僅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由2010年的4736元增長到2018年的12550元;林業在崗職工年均工資也呈現穩步大幅增長,由2010年的21540元增長到2019年的67275元。
        日趨合理的產業布局疊加科學利用工程區天然林優勢資源,將進一步助推全省天保工程項目建設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產生更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民生改革。眾所周知,森林資源本身或林業生產過程帶來的間接效益和影響,被稱為社會效益。我省天保工程的社會效益不只體現在制度改革上,也體現在提供社會服務上。
        我省國有林場既是生態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天保工程實施的中堅力量。為將國有林場功能最大化,我省從公益定性、組織結構、機構整合等方面深化國有林場改革。2019年年底,天保工程區的林業職工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生育五項保險全覆蓋。省財政按照“全額算賬、收支分開、差額補足、總額不減”的原則,對省直林局給予保障,天保資金約占全額算賬人員經費的30%。省直林局和市(縣)國有林場在保障生態安全、服務經濟發展、增進人民福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逐漸成為我省天保工程的新動能。
        改革還表現在方式方法的轉變上。為提升森林的經營水平,我省創造性地提出,將集體公益林委托國有林場及森林經營單位管理,專業隊管護、集約化經營,精準提升公益林建設質量,較好地解決了集體公益林分散到戶、經營不善等問題。
        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群眾觀念的轉變,林區經濟逐步復蘇的同時,也助推了群眾脫貧。目前,全省集體林共有32906名管護人員,其中,貧困人口20186名,占比達61%。同時,天保工程通過公益林管護、育苗、造林、撫育及林區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大量的農村就業機會。據調查,天保工程的實施,每年為當地群眾帶來了約5萬個就業機會,人均年創收0.7萬元。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