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湖天然闊葉林提質增效,是江西省崇義縣“把山當花繡”的一個例證。近年來,該縣創新森林增長方式,著力提高森林質量,為踐行“兩山”理念提供了生動樣板。
筑牢生態底色
綠色,崇義縣發展的基礎。
縣城文昌體育公園有一片楓樹、銀杏,長勢良好。這是2018年崇義縣邀請奧運冠軍栽下的“冠軍林”。
近年來,崇義創新義務植樹實現形式,義務植樹盡責率不斷提高。2017-2018年,全縣累計35.25萬余人次履行植樹義務,植樹105萬棵,涌現“冠軍林”“軍人紀念林”“青年林”“婦女林”等一大批義務植樹基地。
義務植樹激發了全縣綠化熱情。他們適時引導經營主體組建民營林場,輻射帶動林業產業多元融合發展。
目前,全縣經工商注冊的民營林場有41個,經營總面積30萬畝,占全縣林地面積的12%,產值達40億元。過去分散的林地實現了有效整合,原本無人管理的低產低效林變成了精心管護的高產高效林。最近幾年,崇義民營林場年均新增造林2.8萬畝。2011年以來,全縣完成更新造林31.67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10.65萬畝,進一步夯實了現代林業發展基礎。
永樂林源有限公司是崇義最大的民營林場,帶動當地貧困戶就近務工、入股分紅,共吸納1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提升森林質量
崇義是全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樣板縣。
1993年,崇義縣探索總結出“開通一條路,砍掉霸王樹,調整疏密度,留下目的樹,封山加管護”的技術模式,實施天然次生林提質改造。
1998年,將森林細分為“兩大類四大區”經營,即生態公益林類、商品林類及禁伐區、一般生態保護區、商品林區、集約經營區,對森林實施分區分類經營。
2012年,在51萬畝森林經營樣板示范林基地帶動下,全縣森林質量整體提升,林地產出率與靠天取予時期相比提高了近3倍。
此外,《崇義縣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成為全國第一個縣級森林經營規劃并作為范本推廣;探索總結的珍貴闊葉樹人工林近自然經營技術、杉木大徑材近自然經營改造技術、天然闊葉林近自然經營技術等森林經營類型在全國推廣;積極探索適合南方林區的豐產高效的經營理論和技術模式,使喬木林分單位蓄積量從每畝6.87立方米提升到8.9立方米。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全縣301萬畝土地,林地面積就占269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89.3%,森林覆蓋率高達88.3%,位居全國集體林區縣首位。
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通報,崇義縣森林經營樣板基地建設被評為優秀等次,全國僅有8個樣板基地獲此殊榮。
2016年11月全國森林質量提升工作會議在崇義召開,2019年11月全國南方地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經驗交流現場會還是在這里召開,崇義縣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經驗得到全面推廣。
崇義縣林業局局長黃夏曉說:“在‘兩山’理念引領下,崇義縣一定會把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作做得更好。”
好山好水好生活
陽明山古稱觀音山,位于崇義縣城區邊緣,是國家4A級景區。云海、蘭溪、奇石、雨林、杜鵑、竹海是陽明山“六絕”。
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空氣負離子濃度平均值每立方厘米高達9.6萬個,最高值蘭溪瀑布達到19萬個,是離縣城中心最近的生態旅游風景區,有“江南綠色寶庫”和“天然氧吧”之稱。
陽明山僅是森林崇義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崇義縣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打造了齊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陽明山、章江源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陽明山、陽明湖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保護區總面積達40.52萬畝,占全縣林地總面積的15%。
好山好水成了野生動植物的天堂。全縣有2843種高等植物、394種野生脊椎動物、1364種無脊椎動物生息繁衍,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崇義縣并未止步。他們依托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全面推進一山(陽明山)一湖(陽明湖國家濕地公園)一園(知行公園)一館(王陽明展館)一院(陽明書院)一碑(平茶寮碑)“六個一”為主體的陽明文化主題景觀建設,帶動了全縣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綠色產業的發展。
近5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連年增長超過10%。2019年,這個僅有22萬人口的小縣城,接待游客數量高達5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65億元。通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生態產業對崇義縣經濟的貢獻超過了50%。全縣三產融合受惠農民達6萬余人,約占全縣農村人口的36%,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2020年上半年,克服疫情不利影響,接待國內外游客48.1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53億元。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在“兩山”理念引領下,美麗江西正從山水畫卷中走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