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確認 啟用“數據云”管理
2019年,浙江省完成了新一輪古樹名木資源信息徹底普查,全省現存古樹名木274929株,古樹群3637個,分別隸屬于77科206屬482種,其中一級13408株,二級50545株,三級210829株,名木147株。研發的省級“古樹名木資源信息監管平臺”除具備每株古樹名木的樹高樹齡、冠幅胸圍、責任單位、管護人等基本屬性信息外,還全面挖掘整理了其歷史價值、文化底蘊、傳說故事及相關記載等,只要掃描二維碼就能全面了解每株古樹的全面信息,實現了每株古樹的“數據云”,讓一株株古樹名木得到形象生動的立體呈現。入庫管理每株古樹名木的同時,全部實體掛牌或虛擬掛牌,讓每一棵古樹名木都有了“身份證”。
依法管護 建立長效運維機制
2016年,制定印發《浙江省古樹名木保護五年行動方案》,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古樹名木專項保護行動。同年,開始實施古樹名木專項救助保護。2017年,出臺《浙江省古樹名木保護辦法》,為全省古樹名木撐起了保護傘。2018年統一全省古樹名木標識并實施全新掛牌宣傳保護,并出臺《浙江省古樹名木認定辦法》《浙江省古樹名木認養辦法》。2019年,出臺《浙江省古樹名木健康診斷技術規程》。2020年,出臺《浙江省古樹名木保護技術規程》。當前,全省已形成政府主導、專業保護、公眾參與相結合的保護機制。
針對古樹極易發生傾倒、傾斜、折斷,導致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情況,在新昌、開化等18個縣試點開展了古樹名木綜合保險制度,有效解決地方政府在古樹保護過程中的后顧之憂。在路橋、秀州、淳安等地推行古樹名木“樹長制”和黨員認領跟蹤監護每株古樹名木的雙重保護舉措。在開化、長興、定海等地推行古樹名木“互動式”社會認養,讓各界關注、認養古樹名木,使保護和管理社會化?!缎氯A社》《中國綠色時報》《國土綠化》《浙江發布》等主流媒體相繼發表多篇相關報道,讓“樹是城市的原住民”等概念逐漸走入人們心間。
一樹一策 打造多元化主題公園
自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實施完成“一樹一策”保護瀕危及亟須救助古樹名木10904株,努力實現“一樹一景”的基礎上,助古樹名木重新煥發“新生”,滋生和復興著浙山浙水。同時,結合“森林醫生”“古樹義診”“專職護士”等活動,對長勢衰弱的古樹名木開展診斷救助,讓這些古樹有人關心、有人養護、生老病死有人記掛。呈現了秀州新塍鎮千年梓樹重新開花艷麗,磐安盤峰鄉櫸溪南方紅豆杉舊貌換新顏,建德欽堂鄉黃連木起死回生,海曙區茅鏷金錢松波展虬枝后游人紛至沓來等眾多鮮活事例。讓老百姓共享綠與彩、色與香、花與果、形與意高度融合的古樹名木“紅利”。全省充分發掘古樹名木的文化、生態、旅游功能,把古樹名木保護與秀美鄉村、森林城鎮、最美鄉村、共享農屋等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自然和歷史文化相結合,與百姓的風俗習慣相結合,與以呵護、擁抱、親近古樹為切入點,因地制宜地打造出以“保護古樹名木、留住美麗鄉愁”為主題的古樹名木休閑娛樂、健康養生、文化之旅的主題公園247個。這些公園通過游覽主線串聯重要節點,把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結合起來,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游覽空間,塑造了美麗鄉村新風貌,營造了多元的生態服務和旅游體驗,促進一方鄉村的經濟發展、文化的振興,給當地旅游、農家樂等帶來翻倍的經濟收入,成為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張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