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上介紹,北京加快頂層設計,編制《北京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專項規劃》(下稱《專項規劃》),確定了“一核、兩軸、多板塊”的空間布局,擘畫了未來15年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的發展藍圖。
提出未來15年發展目標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副主任楊浚介紹,市規自委、市外辦組織編制了《專項規劃》,提出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發展目標:
緊密對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2035年,將北京建設成為承擔我國重大外交外事活動的首要舞臺、引領全球科技創新和交流合作的中心樞紐、展現中國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重要窗口、彰顯我國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國家交往之都。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區
開展國家政務和國事外交活動的首要承載區
據悉,此次《專項規劃》在戰略任務和發展目標基礎上,統籌各方面國際交往功能需要,完善國家交往中心功能體系,延承歷史格局,拓展新興承載空間,構建了“一核、兩軸、多板塊”的空間格局。
其中“一核”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開展國家政務和國事外交活動的首要承載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規劃凸顯天安門廣場的核心地位,強化核心區兩軸的空間秩序和統領地位,推動中軸線申遺工作,全面展示中軸線傳統文化精髓和現代文明魅力,體現長安街莊嚴、沉穩、厚重、大氣的國家形象。
“兩軸”——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國際交往功能集中承載區
“兩軸”為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國際交往功能的集中承載區,是體現中華文化自信和大國首都形象氣質的代表地區。
在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重點完善中軸線空間秩序,延續歷史文脈,全面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北延長線展現現代文明和生態文明魅力,重點完善國際會議會展、國際金融管理、國際文化體育交流功能,營造高品質的城市環境;南延長線構建從傳統到現代、面向國際的文化功能空間序列,構建國際級文化設施的集中承載地,預留國家紀念地,引導布局國際會議、國際文化博覽、國際組織等功能。
在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塑造代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州第一街”。東延長線發揮國際交往的傳統優勢,形成國際文化資源交流互通的聯系紐帶,努力建設成為中國擴大開放、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樞紐;西延長線加強沿線功能區的協同發展,保障綜合服務、國際文化體育交流等功能,以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為重點,舉辦高水平國際賽事,展現近現代工業遺產的獨特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