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貴州:守好“兩條底線” 建好“兩座寶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12-08  來源:貴州日報  
             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同意紫云自治縣等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貴州省所有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曾經,貴州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66個在貧困之列。而現在,貴州翻越脫貧攻堅征程中最后一座高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92萬余人,成為全國減貧人數最多的省份。
        貴州是典型的西部山區,地形破碎、耕地稀少。以前山區百姓為了生存,毀林開荒、陡坡耕種,帶來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問題。為了改變山區越耕越窮、越窮越耕惡性循環,貴州通過大力推進國土綠化,全域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使全省森林面積大幅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由于基礎設施落后、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等原因,使得林區仍是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地方。
        如何喚醒沉睡的資源、破解與林區伴生的貧困現象?如何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讓綠水青山實實在在變成金山銀山?如何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這是歷史給與貴州的考題,也是檢驗全省林業系統作風能力的試金石。
        這是時代賦予貴州的機遇,也是實現全省林業工作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作為貴州大生態戰略行動主陣地、大扶貧戰略行動的生力軍,近年來,全省林業系統深入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全力推進林業生態扶貧,促進貧困人口在生態建設保護修復中增收脫貧、穩定致富,在擺脫貧困中不斷增強保護生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實現了一個戰場打贏脫貧攻堅和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兩場戰役的目標。
        今天的貴州,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森林覆蓋率即將達到60%,獲得了“國家公園省”的美譽,擁有梵凈山、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臺山4處世界自然遺產,成為我國世界自然遺產最多的省份。
        今天的貴州,綠色紅利持續釋放。18.28萬名貧困人口成為生態護林員,實現山林里就業家門口脫貧,23萬貧困人口憑借竹子、油茶、花椒、皂角等特色林業產業增收,48.9萬貧困人口依靠林下經濟獲得收入。
        “漫長的貧窮歷史走到了終點,鄉村振興的新征程接續而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全省林業系統將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建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把林業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豐富的森林資源成為貴州人民的幸福不動產,林區群眾的綠色提款機,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綠色動能,貢獻更多林業力量。”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美鈞說。
        林業生態建設扶貧 增綠又增收
        脫貧故事——
        今年48歲的唐文友,家住畢節市織金縣凹河鎮營上村,他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的營上村缺乏產業支撐,妻子守著家里的4畝坡地種玉米,廣種薄收,還喂了些雞鴨,下的雞蛋都舍不得給孩子吃,因為要拿去換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為了供3個孩子讀書,唐文友外出務工做泥水匠,每個月2000余元的收入,只夠孩子的生活費,家里沒有一分錢的存款。
        2014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唐文友家的4畝坡地納入其中,他陸續獲得6000元的補助。唐文友將退耕的坡地種上了瑪瑙紅櫻桃,2018年,櫻桃初掛果,他家獲得了不少的收入。2019年,唐文友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家里的銀行卡上也終于有了2萬元的余額。
        貴州,是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為全面改善生態環境,我省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等林業重點工程。省委、省政府先后啟動實施《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森林擴面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全省森林覆蓋率從2014年的49%提升到如今的60%,年均增長1.5個百分點。
        從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入手,貴州將林業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林區貧困戶不僅可以獲得補助補償,還能夠通過參與造林和管護獲得勞務收入。
        實施林業建設扶貧工程。通過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參與林業工程建設,增加貧困群眾的勞務收入,實現林業建設投資拉動脫貧。2016年至2020年,全省完成營造林任務2988萬畝,造林和管護用工方面的支出超過90億元,直接轉化成群眾的勞務收入。
        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扶貧工程。不斷爭取提升公益林補償標準,促進林區貧困群眾增收。國家公益林方面,全省納入補償的國家級公益林共4690.67萬畝,每畝每年的補償標準從2016年的8元(國有權屬)、15元(集體)提升到2020年的10元(國有權屬)、16元(集體)。地方公益林方面,全省納入補償的地方公益林共3750萬畝,每畝每年的補償標準從2016年的8元逐步提升至2020年的15元,今后實現與國家公益林補償標準并軌的目標。“十三五”以來,我省累計下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45.4億元,其中,2020年下撥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達9.9億元,惠及400多萬戶農戶,戶均增收約200元。
        實施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扶貧工程。通過全額贖買、部分贖買開展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實現社會得綠、林農得利。截至2020年9月底,累計下達人工商品林贖買省級試點資金19019萬元,完成人工商品林贖買試點4.17萬畝,帶動2942戶13736人(其中貧困戶756戶3213人)增收。
        實施退耕還林扶貧工程。“十三五”以來,我省共爭取到退耕還林計劃任務1465萬畝,是全國建設規模最大、獲得中央資金最多、群眾參與程度最高、助推脫貧最直接的重大生態工程。一方面,在任務安排上向貧困地區傾斜,貧困戶參與實施退耕面積達237萬畝,累計參與的貧困戶達47萬戶170多萬人,按1200元/畝標準,通過退耕還林補助,戶均增收6000元,人均增收1666元。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結合,目前,已完成的1067萬畝退耕還林工程任務中,經濟林面積達814.6萬畝,占完成數的76.34%,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全省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
        林業就業扶貧 護林又護家
        脫貧故事——
        今年49歲的吳天軍,家住六盤水市水城縣雙水街道滴水巖村。2014年,吳天軍的兩個兒子還沒畢業,剛修好的土房子等著裝修,他在外打工卻不小心摔倒,腳踝粉碎性骨折。不能耕地、不能打工,失去勞動力的吳天軍,成為了貧困戶。
        2016年底,吳天軍被聘為村里的生態護林員,一個人管著附近2000畝林地,每年一萬元的護林員補助,極大地緩解了經濟壓力。在家巡山護林,吳天軍把幾年前種下的5畝核桃樹也管了起來,嫁接、追肥,長勢良好,他還在林子里養了些兔子。2018年,吳天軍實現脫貧摘帽。
        2016年,國家林業局等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的通知》,由中央財政安排資金購買生態服務,聘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每年給予1萬元的補助,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山上就業、家門口脫貧。
        此后,我省全面啟動將貧困人口選聘為“生態護林員”工作,在全國率先探索形成了“生態護林員+貧困戶”的護林脫貧模式。
        科學構建選聘體系。出臺了《貴州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工作實施方案》《貴州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實施細則》和《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管理規范》。首創了“差額選聘制度”和“七步工作法”,即按照生態護林員名額的150%建立擬聘人員庫,并通過公告、申報、審核初選、考察、評定、公示、聘用七步程序確定聘用人員。借助這一方式,構建了科學完備的選聘體系,確保生態護林員的補進調出、考核續聘和護林工作無縫連接。
        精準確定選聘對象。明確規定必須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林員,且一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只能選聘一名生態護林員。既解決了森林資源保護資金缺乏的問題,又做到精準扶貧,實現“一人護林,全家脫貧”。經過積極爭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生態護林員指標安排上給予我省重點支持,到2020年共計安排我省生態護林員7.23萬名,省委、省政府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擠出資金安排選聘省級生態護林員9萬名,各相關市(縣、區)從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中選聘了2.05萬名,全省生態護林員總數達到18.28萬人,直接帶動54萬貧困人口脫貧。
        創新保險機制。為保障生態護林員合法權益,省林業局協調保險機構為全省護林員捐贈涵蓋死亡、殘疾、醫療等綜合性安全保險。人保財險貴州分公司等5家農險經辦機構共捐贈保費1079.5萬元,意外傷害保額達935.91億元,目前已受理傷害案件59件,理賠261.3萬元。生態護林員保險作為農村保險的有益補充,大大降低了貧困家庭因傷、因病返貧的風險,解決了生態護林員巡山護林的后顧之憂。
        2020年,我省生態護林員規模達到18.28萬名,總規模和地方財政安排生態護林員規模均居全國第一,國家安排生態護林員規模居全國第二。按照每個生態護林員一年收入1萬元能實現3個貧困人口脫貧的標準計算,全省生態護林員累計帶動54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生態護林員到崗后,解決了以往我省森林資源面積大、護林隊伍人員少、無法實現有效管護的問題,森林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全省森林火災發生數由2015年的153起降至2019年的10起,森林火災受災率從2015年的0.07‰降至2019年的0.0019‰;全省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由2015年的0.12‰降至2019年的0.057‰,實現了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林業產業扶貧 興林又富民
        脫貧故事——
        2018年,家住紫云自治縣花火鎮的劉遠利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松山街道辦城東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家。搬遷前劉遠利總是發愁,沒有了土地不知道收入從哪里來。為了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生計問題,紫云以浪風關國有林場為重點,依托林場豐富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菌、林下雞和林下蜂等“短、平、快”的林下立體種養產業。
        得知浪風關國有林場林下菌培育基地建設需要大量用工,劉遠利和丈夫都報了名。清林地、背基料,一天能賺100元。到了蘑菇采收季節,他們每天凌晨3點就戴著頭燈開始采摘,按采摘重量付工錢,兩口子一天能賺500多元。搬新家、有錢賺,劉遠利的臉上再沒有愁容。
        特色林業產業,是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于一身,融一二三產業為一體的生態富民產業。我省生態良好、生物種類繁多,經濟林樹種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經濟價值大,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
        2020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將竹、油茶、花椒、皂角等列為特色林業產業,作為貴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我省先后制定印發《貴州省2020年特色林業產業發展推進方案》《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特色林業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貴州省特色林業產業栽培技術指南》《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特色林業產業發展2020—2022年推進方案》,推動特色林業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全省竹、油茶、花椒、皂角等特色林業基地規模突破1000萬畝大關,帶動23萬貧困人口增收。
        冊亨縣,是我省傳統的油茶產業發展縣,也是省林業局定點幫扶縣。2016年以來,省林業局全力幫助冊亨油茶產業發展,在低產林改造方面,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2650萬元,幫助冊亨改造低產林11.2萬畝,低改后的冊亨油茶產量得到大幅提升,從改造前的每畝50斤油茶籽提高到改造后的150斤。在油茶新造林方面,2016年至2020年,省林業局累計投入資金7733.07萬元,該縣油茶面積從2016年的10萬余畝擴展到目前的28萬余畝,帶動從業人員10余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2.5萬人。
        為增強特色林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大產銷對接力度,助推黔貨出山、風行天下。貴州省林業局組建了貴州特色林產品體驗中心及信息發布平臺,平臺聚合了直銷、聯銷、分銷等多種銷售方式,將構建全國七大區域渠道營銷中心,進駐全國主要城市主要賣場,增強線上銷售、線下體驗互動,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讓遠在深山無人識的貴州優質林特產品更快更好地走向大眾市場和省外市場。目前,體驗中心入駐企業近百家,涵蓋竹筍、油茶、花椒、皂角等林特產品22類500余種,線上信息發布平臺已登記信息發布企業150余家,涵蓋林特產品27類近600種。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的復合經濟模式。發展林下經濟,可以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
        2019年以來,省林業局制定印發《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林下經濟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方案》,將林菌、林藥、林禽、林蜂、林筍等短期能夠見效的業態作為當前林下經濟發展的重點。聚焦全省貧困縣區和極貧鄉鎮,2019年至2020年省級安排資金2.26億元,組織實施林下種植、養殖示范項目113個,直接帶動6.42萬貧困人口增收。
        強化林下經濟發展的技術保障,省林業局編印了《全省林下種養項目推廣指南》和《林下經濟技術手冊》,匯集林下經濟發展的成功案例,為基層干部和貧困農戶提供看得見、摸得著、可復制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建立7家省級林下種養項目推廣培訓基地,面向全省免費開展林藥、林菌、林雞、林蜂等實用技術培訓。去年11月和今年9月,兩次召開全省林下經濟現場觀摩推進會、培訓會,邀請了中國林學會、貴州大學、林下經濟企業的專家,對全省各市(州)、縣(區)負責林下經濟工作的領導干部、管理和技術人員進行專題培訓,全面提升發展林下經濟的能力素質。
        此外,省林業局還指導各地積極探索林下經濟項目財政資金量化到戶,入股分紅、效益分紅、林地收益、勞務收益等利益聯結機制,助推貧困戶穩定增收,林下經濟實現裂變式發展:全省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由2016年的1151萬畝增加到目前的2200多萬畝,帶動285萬農村人口增收。
        黔東南州,是我省重點林區,農民人均林地10畝。2018年以來,黔東南州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圍繞生態優勢長板抓發展,合理布局、新建、打造、提升一批林下種植、養殖示范基地。截至今年上半年,黔東南州累計建成百畝基地1512個、千畝基地119個、在建(含已建)萬畝基地23個,全州林下基地面積達72.04萬畝。林下經濟,不僅成為展示今日黔東南的“金名片”,而且成為黔東南可持續發展的“搖錢樹”“聚寶盆”,成為貴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示范。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