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浙江野生動植物種持續性恢復增長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2-05  來源:浙江省林業局  
             浙江省“十三五”期間先后制定實施《浙江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規劃》《浙江省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行動方案》,加強棲息地生境保護與修復,多措并舉,促進野生動植物物種持續性恢復增長。

      創新記錄,新發現野生動植物種類華東最多

      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野生動物調查發現3個新種(麗水樹蛙、麗水異角蟾、北侖姬蛙)、 98個新記錄,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從18個增加到22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從97個增加到106個。為此,全省陸生野生動物種類從2000年的689種增加到目前的790種,野生動物物種數量占全國的30%,位居全國各省(區、市)第8位左右。野生植物發現81個新種,其中有景寧青岡、鳳陽山莢蒾、浙南木犀、仙霞嶺大戟等新種。新記錄112個,其中刺葵等84個為浙江新記錄,壇果山礬等17個為華東新記錄,黑種豇豆等4個為中國大陸新記錄,朝鮮白檀等7個為中國新記錄。全省記錄到的高等植物已超過5500種,約占全國總量的17%,位居全國各省(區、市)第15位左右。

      成效顯著,搶救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數量增多

      2017年浙江省在國內率先啟動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堅持一個物種、一個搶救保護方案、一個科技支撐團隊和一個項目實施基層單位。以浙江大學、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自然博物館等科研單位為技術支撐,突破了自然和人工繁育(培植)、種群回歸等技術瓶頸,科研成果處于國內、國際領先水平,不斷改善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部分物種瀕危程度得到有效緩解。

      通過人工繁育、棲息地改良、野化放歸、就地或遷地保護等搶救保護技術,對29個珍稀瀕危物種開展搶救保護,部分物種瀕危程度得到有效緩解。朱鹮,人工繁育種群全國最大。2008年從陜西省引進5對10只,目前種群數量達491只,野外放歸、自然繁育種群達159只。華南梅花鹿,人工繁育和野外放歸全國首創。野生種群數量達350多只,其中人工繁育87只,野外放歸26只。百山祖冷杉,全球原生3株,浙江特有種。開展人工輔助促進天然更新,已在原生境自然繁育幼苗240多株;利用胚胎技術繁殖的組培苗獲得初步成功;利用實生苗有序開展遷地保護。普陀鵝耳櫪,全球原生1株,浙江特有種。子代育苗2萬余株,已回歸種植3800余株。

      率先實施,野生動物資源本底調查范圍不斷拓展

      積極推進野生動物資源本底調查,在安吉、長興、溫嶺、德清等地開展以縣域為單位的試點工作,摸清縣域內野生動物資源的底數、多樣性特點、棲息地健康狀況、多年變化規律等,形成評價縣域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的重要指標和內容。

      2016年開始,開展省域范圍的遷徙水鳥同步調查,圍繞候鳥、珍稀瀕危濕地水鳥和鳥類的種群數量、分布、棲息地、遷徙與越冬狀況及其動態,以及受脅狀態等因子,在全省范圍內確定候鳥重要集聚和停歇區域53處,布設觀測點1000余個,累計記錄到鳥類168種、54.7萬只。掌握了杭州灣、漩門灣、樂清灣等沿海大灣區水鳥遷徙規律。

      全域覆蓋,建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巡護監測系統

      圍繞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開發野生動物疫源疫病巡護監測系統,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采用,并在全國推廣。加強48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防控工作,織密疫情防控網,嚴格執行月報、日報和應急報告制度,做好野生動物異常應急處置。“十三五”期間,未發生一起野生動物疫情傳染事件。

      “十四五”期間,浙江省將持續開展具有浙江特色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擬重點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115”計劃。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