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為了全面做好濕地保護法宣傳貫徹工作,提高全社會對濕地保護的認知度,有效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推進陜西生態文明建設,陜西省近期啟動了以“依法保護濕地,守護生命之源”為主題的濕地保護法宣傳月活動。
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氣候、蓄洪抗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濕地有著“儲碳器”的功能,特別是泥炭地,占全球陸地面積約3%,卻儲存了約30%的陸地碳,是全球森林碳儲量的兩倍。濕地還是兩棲動物、水生動物、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人們常常對“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詩情畫意抱有憧憬,濕地公園的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愜意的棲息地,也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不斷需求。
保護濕地就是保護濕地生物的棲息地。近年來,陜西省先后制定出臺了《陜西省濕地保護條例》《全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等一系列制度舉措,保護修復了一大批自然濕地。截至目前,陜西省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14處、國家濕地公園43處、省級重要濕地55處,形成了分級分類保護、多種形式互補的保護模式。種類多樣的濕地蘊含著無窮的生機活力,濕地植物已達300多種、野生動物300多種,朱鹮、黑鸛、中華秋沙鴨等“貴客”已成為陜西濕地保護區的“常客”。
保護濕地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還事關國家生態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子孫后代的生存福祉。任何發展都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不能搞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筑。在濕地范圍內從事旅游、種植、畜牧、水產養殖等活動,要避免改變濕地的自然狀況和對濕地生態功能的影響;在水鳥保護地及重要棲息地,不得從事捕魚、撿拾鳥蛋、破壞鳥巢等危及水鳥生存、繁衍的活動;開展科學研究、觀鳥及科普活動應當保持安全距離,避免影響鳥類正常覓食和繁殖。只有堅持保護優先、嚴格管理、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才能建設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環境,才能為人們提供更多詩情畫意的空間。
要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工作。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濕地保護意識,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隊也可多組織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媒體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濕地保護知識的宣傳,并對破壞濕地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加大曝光力度,在全社會形成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