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洪問題根源剖析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整體實力的不斷增強,城市的建設標準在不斷提高,但飽受詬病的“水”問題,包括內澇災害問題和水質污染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據住建部2010年對國內351個城市內澇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2010年間,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據環保部《2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28.3%,省控斷面中,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37.7%。國控重點湖泊(水庫)受污染比例達到39.3%。
城市內澇問題,表象上看是由于城市整體設防標準偏低,根源是規劃建設的理念問題。我們的城市規劃建設不注重對自然水文系統的保護,城市被大規模的硬質化地表覆蓋,極易形成“雨島”效應。在2013年以前,我們的排水系統仍按“快排”的方式進行規劃建設,要求雨水分散快速排放。一方面“雨島”效應導致降雨強度不斷增大,另一方面城市90%以上的雨水需要人工的快排系統排出,兩者疊加導致我們城市的排水系統極易超負荷運行,澇水在硬質化的城市中肆虐的現象越來越常見。
城市水質污染問題,是由城市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同作用的。傳統上我們更注重對城市點源污染的控制,至2013年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接近90%,但水質污染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例如美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點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而面源污染逐步成為水體污染的主因,已實現污水二級處理的城市,水體有機物污染負荷40%~80%來自降雨徑流。降雨徑流水質差(見表1)、歷時短、流量大且十分分散,處理難度極大。
表:北京地區雨水水質指標與相關水質指標對比表(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