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輪紅日從薄霧中躍出,映得武漢東湖波光粼粼,搖曳生姿。武漢共有166個大小湖泊,而青山如黛、水清見林的東湖,容納萬千生靈休養生息,為武漢人民貢獻了良好生態,是生機盎然、強勁跳動的“城市綠心”。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正在武漢舉辦,各締約方相聚東湖,共商濕地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計。
重現水下森林
臨湖觀景,一池碧水清澈明凈,陽光直透湖底,水草搖曳,魚蝦恣意穿行……
東湖美景的背后是多年的保護修復。上世紀,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東湖周邊生態環境受到了巨大破壞。進入新世紀,東湖環境治理的號角吹響。2009年起,武漢市實施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2020年4月起,東湖水生態修復工程實施,重構以沉水植物為核心的水生態系統;2020年9月,建成東湖智慧水務平臺。
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作為武漢市小微濕地,為東湖風景區及武漢市通過生態措施實現水體自凈化及生態多樣性提供了典范案例。
華僑城生態濕地公園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水域面積約7萬平方米。這里曾是東湖漁場的育苗池,由于高密度的漁業養殖,湖水中的總氮、氨氮、總磷含量過高,水質持續下降。
2016年,華僑城在東湖風景區開展退漁還湖,重新修復生態棲息地,恢復及管理濕地生態系統,活化改造廢棄的田狀魚塘,通過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構建“水上濕地、水下森林”生態自動系統。
武漢華僑城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景觀設計經理唐競帆介紹:“濕地公園從東湖引水泵入蘆葦濕地區,通過蘆葦、再立花等挺水植物的根系吸附和物理截留,進行初級凈化。初級凈化后再進入沼澤林及凈水水景涵養區,對水質進行次級凈化,最終進入水循環末端濕地保育區。水質徹底凈化后排入東湖,讓東湖水成為更有活力的富氧水。”
在修復中重建的以沉水植物為主的水生態系統,通過塘底種植的苦草、狐尾藻等沉底植物吸收水中多余的氮和磷,水生態改善后,逐漸形成了浮游生物—水下森林—水生動物—鳥類共生系統。
2019年,華僑城對濕地公園進行進一步改造提升,改造了一批特色景觀,包括彩虹橋、觀鳥亭、生態教室和泡泡球廣場,同時對原有濕地水生態系統進行了優化升級。如今,東湖已形成280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
共享良好生態
目前,東湖全區共有喬木285種、灌木224種、草本植物80種,脊椎動物299種,濕地水生植物由原來的不到100種增加到158種,青頭潛鴨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現身,紅嘴鷗、鸕鶿等候鳥也前來安家落戶。
2017年底,全長102公里的東湖綠道建成,是國內首條5A級城市核心區環湖綠道。10個子湖、120余個島渚、34座峰巒、近2萬畝山林……沿著綠道一路騎行,四時風景不同,四季花開不斷。
“東湖風景區正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打造‘世界名湖、人民樂園’的戰略目標,全力把東湖打造為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生態典范。”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工委書記、管理委員會主任劉栿堂說。
住在東湖邊,學在東湖畔,小學生們變身“濕地小衛士”,由老師帶領著清理垃圾、取樣檢測,親近和了解東湖。從幼時起,孩子們的心中便已許下保護生態、保護濕地的承諾。
華僑城小學六年級學生姜子辰愛好繪畫,經常到東湖寫生,“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畫一畫美景,感覺很治愈”。她的朋友周暄朗則喜歡來東湖觀鳥,“東湖的鳥越來越多,鸕鶿經常見,還有一些我不認識的,要記錄它們的樣子回去找資料”。
“我們將大力營造珍惜濕地資源、愛護自然環境的氛圍,把更多自然知識和環保理念傳遞下去。”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生態修復處處長唐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