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林草資源豐富,草原面積2683.88萬畝,其中天然牧草地2582.75萬畝,占96.23%,具有良好的草原環境,草原碳匯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為推進全盟草原碳匯工作進程,興安盟林草局實施一系列草原保護措施,以突出草原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完善草原治理體系、保護體系和草原創新體系,為草原實現“四庫功能”中的“碳庫”功能助力。
草原碳匯不僅是一個生態概念,更是一種草原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草原地上植被層、地下根系層和土壤層是草原最重要的3個碳庫。草原生態系統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以有機碳的形式將碳固定在草原植物體內和草原土壤中,從而形成草原生態系統的“碳容器”,其總碳儲量約占陸地生態系統總量的30%至34%,是陸地上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碳庫。
2019年以來,興安盟通過采取禁牧封育,免耕混播種植羊草、苜蓿、冰草、披堿草等多年生優質牧草,切根施肥等技術措施,完成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25.19萬畝,促進退化草原植被恢復,進一步遏制草原“三化”趨勢,依托草原生態修復項目鞏固草原碳庫。
2022年,經過近5個月的現地考察,興安盟準確掌握了全盟草原資源現狀變化。監測結果顯示,全盟天然草原草群平均蓋度為74.14%,與上一年同期相比高2.36個百分點。同時,興安盟印發了《興安盟新建草種繁育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共申請資金450萬元,完成羊草草種基地0.9萬畝建設任務,基地年平均畝產草種量達到15公斤以上,年可提供草種13.5萬公斤。2023年將新建羊草種子繁育基地4萬畝,指派專人對項目實施成效實行監測評估,以保證羊草種植質量,為今后多地塊大面積種植提供數據支撐,提高草原碳匯儲量。
興安盟還開展林草保險試點,扎賚特旗草原保險試點參保面積共215.99萬畝,保費達323.99萬元;新造林種草工程保險參保面積12萬畝,保費達600萬元。目前,全盟已完成理賠和災后治理,有效降低了天然草原的災害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