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瀕危物種—普氏野馬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果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9-18  
      近年來,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充分發揮動物保護職能,積極開展瀕危珍稀物種繁育研究,通過半野化和野化馴放,有效提高普氏野馬自
       近年來,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充分發揮動物保護職能,積極開展瀕危珍稀物種繁育研究,通過半野化和野化馴放,有效提高普氏野馬自然環境適應和生存能力,逐步恢復其野生特性,拯救和保存處于瀕危狀態的普氏野馬,以期落實原國家林業部于1985年開始實施的“野馬返鄉計劃”(計劃方案包括五個階段:適應性飼養—欄養繁育—半自然散放試驗—自然散放試驗—自然生活)。

      一、注重研究,奠定基礎。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在普氏野馬的生活習性、適應性及種群擴大、繁殖規律、生長發育、血液生理生化指標測試、細胞壓片染色體數目測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性工作,同時與北京林業大學、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聯合,完成了《普氏野馬習性、適應性及擴大種群的研究》《普氏野馬mtDNA分子遺傳及系統進化研究》《普氏野馬繁殖規律》《普氏野馬生理生化指標測定》《普氏野馬對苜蓿消化率的研究》等項目,發表科研論文12篇,完成了“野馬返鄉計劃”前三階段:適應性飼養、欄養繁育、半自然散放試驗,為普氏野馬繁育率奠定有力的科學依據,對保護和壯大普氏野馬種群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科學繁育,壯大種群。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主要負責荒漠瀕危野生動物的重新引入、繁育和野放研究,是國內第二大普氏野馬人工繁育基地。經原國家林業部批準,依據“野馬返鄉計劃”,1987年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先后從美國、德國、慕尼黑等國家引進普氏野馬18匹(8雄10雌)進行繁育保護,經過精心繁育,種群數量達到79匹,向上海、秦皇島等動物園科普宣傳調出18匹,并于2010、2012先后放歸自然28匹。經過20多年的悉心飼養,種群數量再次呈增長態勢,現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普氏野馬數量達到64匹。

      三、放歸自然,和諧共生。為進一步擴大普氏野馬野外種群,將達到放野條件的普氏野馬選擇適宜的生存環境進行野外放歸,2010年、2012年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邀請相關專家對放歸地(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考察、科學論證、評估,分批成功放歸普氏野馬28匹,開展“野馬返鄉計劃”第四階段“自然散放試驗”。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和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密切合作,持續追蹤監測,經過多年的監測和研究證明,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適宜普氏野馬生存棲息。據了解,目前放歸地(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普氏野馬種群數量達到102匹,“自然散放試驗”取得成功。現如今,“野馬返鄉計劃”第五階段“自然生活”正在有序進行中。

      下一步,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將持續加強普氏野馬的科學研究及種群人工繁育工作,科學嚴謹地挑選優良的圈養個體,向野外不斷輸送和補充新的種源,最終實現普氏野馬野外種群重建的目標。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