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云南大山包新記錄到兩種珍稀鳥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9-28  
      新華社昆明9月26日電(記者林碧鋒)記者9月26日從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獲悉,通過常態化監測,該保護區工作人
       新華社昆明9月26日電(記者林碧鋒)記者9月26日從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獲悉,通過常態化監測,該保護區工作人員日前新記錄到兩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鳳頭蜂鷹和鵲鷂。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的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黑頸鶴單位面積數量分布最多的保護區之一。近3年來,飛抵該保護區越冬棲息的黑頸鶴均保持在1500只以上,其他越冬棲息的候鳥數量和種類也在穩步增加。

      這是工作人員日前在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到的鳳頭蜂鷹。(李世俊 攝)

      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程師吳太平介紹,鳳頭蜂鷹隸屬于鷹形目鷹科蜂鷹屬的中型猛禽,國內繁殖于東北地區,越冬于海南地區,云南、四川等地有留鳥種群,遷徙季節見于大部分地區,常棲息于山地森林及林緣等疏林生境。因其頭頂具短的黑色鳳羽,且主要以蜂類為食,故取名“鳳頭蜂鷹”。

      這是工作人員日前在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到的鵲鷂。(李世俊 攝)

      鵲鷂隸屬于鷹形目鷹科鷂屬的中型猛禽,國內繁殖于東北地區,越冬于長江以南地區,遷徙季節見于東部地區,棲息于開闊草地、曠野、濕地沼澤、林緣灌叢等生境,因其站立時酷似喜鵲而得名。

      吳太平說,新記錄到的兩種鳥類表明,近年來大山包自然保護區采取的生態保護措施卓有成效,為眾多野生動物的棲息生存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也充分印證了大山包自然保護區是眾多候鳥南遷和北返的重要通道。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