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工作啟動以來,省州縣三級林草局聯合推動試點任務落到實地,西南林業大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南調查規劃院、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全程參與研定試點模式,科學編制實施方案,細化任務清單,組織落實作業地塊和經營措施。圍繞著力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增強碳匯功能和林產品供給能力,探索出云南松天然林大徑材培育模式、云南松林下干巴菌保育促繁模式、闊葉混交景觀游憩林培育模式、人工濕加松幼齡林集約化撫育經營模式等四種模式。
1.云南松天然林大徑材培育模式
針對天然次生云南松中、幼齡純林,通過撫育采伐為主的措施,改善林分密度,以培育大徑用材為主要目的,兼顧生態功能,包括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固碳等多種功能林,大幅提升森林質量,增加森林蓄積、儲碳固碳功能。
2.云南松林下野生菌保育促繁模式
結合自身優勢,推廣“林-菌-游”復合發展模式。通過人為干預,采取修枝割灌除草森林經營等措施,保持一定的郁閉度和灌草覆蓋度,調節和控制野生菌的生長和產量,提升野生菌品質和價值,有效保護林下資源,促進林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平均每畝銷售收入達到1.2萬元,推廣帶動林地面積22.3萬畝。
3.人工濕加松幼齡林集約化撫育經營模式
主導功能為合理地利用林下空間,帶動周邊農戶收入,增加土壤肥力,促進濕加松的生長,探索出確保林分健康、穩定的條件下,種植、養殖出更多蔬菜、藥材等糧庫、油庫以及林畜產品,更加合理利用森林草原資源發展壯大林下經濟綠色產業,以耕代撫,節省割灌除草、澆水施肥等幼樹撫育費用。
4.闊葉混交景觀游憩林培育模式
利用景觀游憩林開發4000畝國有林地,在確保生態系統和功能穩定,不破壞森林資源的前提下,穩固推進“國有林場+”經營模式,打造集休閑、康養、科普、健身、娛樂、觀光、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龍韻養生谷森林康養基地,實現年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年營業收入3000多萬元,成為第一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干巴菌生態干預促繁試驗基地和國家森林小鎮建設試點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