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種良種,才能有好收成!”這是周忠義最深切的體會。2011年,周忠義承包荒山栽種油橄欖,由于不懂品種,見苗就栽,種了10多個品種卻很多樹都不結果。2018年,在甘肅省林科院的指導下,結合橄欖園的立地和水源等條件,他采用‘科拉蒂’‘皮瓜爾’‘鄂植8號’等良種對老品種進行高接換優。今年,新品種掛果明顯增多,平均畝產達到312公斤。
武都區地處西秦嶺南坡白龍江低山河谷地帶,是油橄欖生長的黃金地帶。武都區油橄欖產業開發辦公室主任趙海云介紹,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引種推廣,原產于地中海沿岸的油橄欖已成為武都區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近年來,隴南市圍繞把產業做優做強的目標,扎實推進油橄欖高接換優和“三年倍增”行動計劃,在擴面提質上下功夫。目前,全市油橄欖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油橄欖主產區。2022年,鮮果產量4.7萬噸,綜合產值超29億元。
武都區漢王鎮佛堂溝農民在采摘油橄欖果后揀掉葉子裝筐。姜成英 攝
良種是隴南油橄欖豐收和產業發展的最大底氣。
在外納鎮錦坪村興祥油橄欖農民合作社,100畝油橄欖園自2018年起采用高接換優的方式逐年改造,目前已形成以良種‘科拉蒂’‘萊星’和‘鄂植8號’為主的布局,良種率達95%,增產效果顯著。‘科拉蒂’自嫁接第三年起掛果,平均株產達27公斤,今年的最大株產達36公斤;21年的‘萊星’最大株產達126.36公斤。
這些良種是由甘肅省林科院主持選育的。甘肅省林科院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說:“作為經濟林樹種,品種和栽培技術是決定種植效益的關鍵。”多年來,姜成英和她的團隊從良種選育、建園技術到水土肥管理和樹體管理,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選育出的‘萊星’‘鄂植8號’‘科拉蒂’等良種已成為隴南油橄欖的當家品種,鮮果產量和出油品質都明顯優于老品種,在油橄欖鮮果收購市場中占絕對優勢。目前,隴南油橄欖良種推廣面積達73.5萬畝,良種率達70%。
林木種質資源是林木良種選育的原始材料,也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油橄欖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良種不僅保豐收,也事關國家糧油安全。只有攥緊“中國種子”,才能握緊自己的“油瓶子”。甘肅省林科院建立并申報的隴南市油橄欖種質資源庫于2016年被國家林業局認定為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資源庫已收納174份種質資源,包括了地中海沿岸主要生產國的核心種質,能夠滿足國家未來對油橄欖種質資源的安全保存、精準鑒定、新基因發掘和育種的重大需求。
“我們團隊的目標很樸素,那就是通過對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創新,培育適宜我國立地條件的優良品種,形成科學經營管理技術體系,讓油橄欖品種不斷升級,滿足種植者和消費者的需求,維護國家糧油安全。”姜成英說,“今后,我們會更加重視耐寒、耐澇、耐酸和短日照、矮化品種的選育。”(王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