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市實施“工程固沙+造封飛”系統治理試驗。選用麥稈、稻草、蘆草、蒲簾子、石頭、沙柳、黏土、合成纖維阻沙袋、聚乙烯阻沙網、高立式阻沙障等10種不同材料進行沙障固沙試驗。通過對不同立地條件下沙障成本、固沙效果進行比較分析,選出最適合的沙障。在完成工程固沙的區域內,通過種植白刺、檸條、沙拐棗、酸棗等適合沙地種植的灌木和無人機飛播草種,提高林草綜合植被蓋度。通過監測苗木及草種的成活情況,選出適合此地區防沙治沙的樹種和草種。以此總結出適合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的防沙治沙模式,最終實現土地沙化面積持續減少、沙化程度持續減輕、林草植被蓋度進一步提升、沙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的目標。
鄂爾多斯市積極探索創新工作機制,不斷提高群眾參與荒漠化綜合防治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力度。一是開展“合作社大力造林,全力助推攻堅戰”工作機制。利用合作社管理民主、運行規范、帶動力強等優點,引導農村牧區合作社進入生態修復治理領域,通過“以工代賑”的形式激發群眾參與積極性,提高農牧民收入。二是開展“平茬復壯項目與工程固沙項目有機融合”工作機制。將灌木平茬復壯項目實施后的平茬物使用到工程固沙項目里,降低工程固沙造價成本,實現平茬復壯項目與工程固沙項目有機融合。三是推行“以路治沙”模式。今年市旗兩級財政配套260萬元,在鄂托克旗庫布齊-毛烏素沙漠沙地綜合防治重點項目馬新布拉格嘎查5萬畝集中連片沙地治理項目區內設置20公里施工及巡護道路,用于保障材料進場和后期維護作業,也為沙區百姓打通了出行通道。蘇米圖蘇木毛烏素沙地下風口阻沙帶北段集中連片裸露沙地綜合治理項目區計劃投資500萬元建設45公里砂石路,正在開展項目前期工作。四是探索實行“鼓勵引導育苗,做好攻堅準備”的工作機制。政府及國有林場提供育苗技術,積極引導農牧民開展育苗工作,全力解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苗木緊缺問題,并保證收購所有合格苗木,提高農牧民收入。截至目前,鄂托克前旗灌木育苗面積已達到2萬畝。
赤峰市探索 “以路治沙、工程固沙、生物防沙”防沙治沙新路徑。一是以路治沙。針對沙地距離村莊遙遠、沒有進出道路,無法到達沙地腹部,且沙地面積大、流動性強、治理難的實際情況,探索 “開通穿沙公路、進行切割治理”的治理沙地模式,把沙區切割成若干個治沙單元,人流、物流通過公路進入沙地深處,圍繞公路兩側對沙地進行綜合治理。結合主要交通干線和穿沙公路,形成沙地公路網,圍繞公路兩側對沙地腹部進行綜合治理。先后開通烏白路、阿浩線、響道線、圖哈線等13條穿沙公路,總里程398.5公里,“五橫八縱”的以路治沙體系已經形成,完成公路兩側沙地治理330.9萬畝。二是工程固沙。通過架設機械沙障、鋪設草方格等方式,控制風沙運動的方向速度、改變風蝕狀況。同時,對潛在沙化土地進行網圍欄封育措施,使封育區恢復自我修復功能,并對封育區部分植被蓋度較低的地塊采取補播檸條、沙蒿種子促進措施,從而提高林草總蓋度。設置稻草網格沙障固沙,沙障材料選取本地稻草,價格低、固沙效果好、無污染,網格內種植樟子松、白檸條等植物。截至目前,已鋪設2米×2米稻草沙障網格2.66億個(167個/畝),累計治理沙地160萬畝,有效改善了“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惡劣環境。三是生物防沙。采取“封飛造”并舉,構建“喬木10%、灌木85%、草5%”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推廣采用白檸條、沙柳、踏郎、榆樹等鄉土樹種造林。模擬飛播小葉錦雞兒、沙打旺等優質牧草。重點推廣大犁開溝等抗旱造林系列技術,對飛播種子應用去翅、包衣、丸化處理等技術,提高治沙造林工程質量。累計完成封沙育林128萬畝,飛播牧草20萬畝,人工造林360萬畝。
阿拉善盟探索形成了“人退綠進、造養結合,科學創新、因癥施策,以治為用、以用促治,政府引領、社會參與,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一是充分發揮自然修復的基礎作用。嚴守生態紅線,留足生態空間,將56.3%的國土面積劃入紅線范圍。優化人口布局,以“人退”帶動“沙退”,累計搬遷轉移農牧民2.2萬人,減畜近200萬羊單位,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因素干擾。堅持集約集聚發展,推動企業進園區、產業進基地,建成一批農牧業產業園區和種養殖基地,形成“兩區三園”工業發展格局,促進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注重自然修復,加強封禁保護,草原禁牧面積1.49億畝、公益林面積0.26億畝,建成自然保護區(地)16個。二是充分發揮工程治理的支撐作用。采取“以灌為主、灌喬草相結合,以封為主、封飛造相結合”的治沙方式,全力“阻沙握手、阻沙上山、阻沙入河、阻沙進城、阻沙斷路”,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全域治理。堅持把飛播造林作為規?;こ讨紊车闹饕e措,探索 “適地、適種、適時、適量、封禁”的實用技術,開創了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飛播造林治沙的成功范例,累計飛播近700萬畝。三是充分發揮逆向拉動的促進作用。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健全完善 “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基地輻射、農牧民參與”的聯結機制,培育形成可持續農牧業和沙漠旅游、清潔能源等綠色生態產業,探索走出“治沙”獲益、“用沙”發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打造全國重要的特色駝產業和生態沙產業“雙子星座”取得積極進展,現代駝產業園即將開工建設,阿拉善生態產業科技創業園建成投運,初步構建了“規模種養+產品研發+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的發展格局,年產值突破70億元,帶動3萬多農牧民增收致富。培育打造阿拉善英雄會、金秋胡楊等知名旅游IP,5.6萬城鄉群眾吃上了“旅游飯”、賺上了“旅游錢”。全力推進億千瓦級清潔能源大基地建設,大力推動企業高比例消納綠電、發電企業讓利消納企業、政府讓利“產業+清潔能源”企業和棄風棄光有效利用轉化,加快打造綠電成本洼地、綠能經濟高地。四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對國家退牧還草、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等政策進行創新拓展,在全國率先施行“以戶為主、人均受益”的補償辦法,率先推行農牧民養老保險試點,并配套出臺農牧民醫療保險、就業扶持、住房保障等一攬子政策,7萬農牧民人均每年領取各類補貼近1.1萬元。制定出臺“先造后補、統一驗收”等政策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荒漠化治理,全盟18家企業、44個專業合作社、7個社會團體和3萬多農牧民累計治沙830多萬畝。同時,研發并推廣飛播種子“丸粒化”、梭梭秋冬季人工造林、蓯蓉注水接種等一批先進適用技術,為社會化造林治沙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五是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在上世紀90年代率先實施了賀蘭山退牧還林還草工程,4300名農牧民響應號召、整體遷移。為確保轉移農牧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規劃設立了孿井灘生態移民示范區,實施了全區唯一的黃河四級高揚程灌溉工程,為近6000農牧民創建了新的生存和致富之地。涌現出 “時代楷模”“沙漠愚公”蘇和、“生命獻給綠洲”的李德平和“四任司令”23年接力治沙等一大批防沙治沙榜樣人物和感人事跡,詮釋了“三北”精神、“蒙古馬”精神,影響帶動了更多人投入到防沙治沙的具體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