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西安城墻成為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相結合的樣本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1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標示之一,西安城墻是中華民族歷代經略中原和西北的精神與物質載體、永久的文化記憶。面對著現代都市文明的沖擊,這座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正在走出一條在保護與利用中傳承中華文明的涅槃之路。

        “這是世界級的寶貝,要保護傳承好!”

        “城墻如此堅固、巍峨,很有古都氣勢!”“多美啊!西安人應該為此感到自豪、自信和幸福!”“這是世界級的寶貝,要保護傳承好。”今年新春以來,西安城墻管委會的每一個員工,都清晰地記著習近平總書記留在西安古城墻上的每句感嘆和問候。

        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主任姚立軍說,習總書記的話語,讓我們更加敬畏城墻,尊重城墻。作為一代代西安城墻的守護者,上至國家領導人下到普通百姓,許多人都自覺地肩負著保護傳承古城文脈的歷史責任和文化使命。由于西安城墻的周長近14公里,高達12米,底寬達18米,與其14多公里長、8至12米深的護城河一起,在城市空間上,天然地構成了現代“圍城”。在發展與保護的過程中,西安城墻所代表的古城文化得以傳承,它是古城人最大的“鄉愁”,也是古城人走向未來的驕傲。

        西安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總規劃師韓驥說,雖然面臨著工業文明的沖擊,在歷史的拆或存的爭議中,西安的歷次城市總體規劃都對西安城墻給予了保護。譬如,1952年制定第一次城市總體規劃時,西安就決定保留古城格局,西安城墻及其護城河就是“項鏈”。隨后城市快速發展,特別是1958年“大躍進”時全國興起拆除城墻之風,當時的陜西省省長趙伯平把反映保護城墻問題的信寄給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習仲勛。1959年9月26日,西安市收到《國務院關于保護西安城墻的通知》,認為“西安城墻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現在保存最完整而規模較大的一座封建社會的城墻,也是研究封建社會城市規劃、軍事歷史的實物資料和研究古代建筑工程、建筑藝術的重要參考資料……應該保存,并加以保護。”

        作為13個王朝的建都之地,西安無疑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是深刻在中國人心中無可取代的印記。數百年間,西安城墻更是歷經戰火,險遭毀滅性破壞,西安解放后,也曾一度面臨拆除危機。在習仲勛、馬文瑞等領導關心下,在董繼昌、張鐵民等省市負責人的主持下,西安城墻得以幸運保存,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城墻古跡。

        現今,西安城墻的保護范圍還在持續擴大。除了要保護高大的城墻本體外,護城河、環城公園的清理整治,城墻內外新舊建筑的高度和風貌之要求,西安碑林及城墻周邊歷史文化街區等的保護,都漸漸清晰起來。2004年,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成立,結束了“各占一段、各管一攤”的歷史,一代代人接力保護城墻的故事也在到處流傳。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