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不起眼的蘆葦有何重要性?面對濕地退化的現實困境,當地如何破局?濕地保護法實施以后,保護區管理又有哪些新變化?12月5日,新京報記者跟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的媒體采訪團,深入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實地探訪。
從缺水到長效補水
“扎龍是以蘆葦沼澤為主的內陸濕地水域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野生丹頂鶴繁殖地。蘆葦可以為鶴類和其他鳥類提供巢材及隱蔽場所,是它們生存的天然屏障。”黑龍江省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郭玉航向記者介紹。
黑龍江省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幾只丹頂鶴在覓食。 新京報記者 行海洋 攝
然而有一段時間,扎龍保護區的蘆葦面積出現萎縮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資源短缺。
“2000年,由于當時的氣候,同期降雨量減少,加上上游水資源緊缺,保護區內濕地的來水就沒有那么多了。最嚴重時,保護區核心區水域面積從700平方公里退縮到300平方公里。蘆葦沼澤需要常年有水覆蓋,如果水資源覆蓋不上的話,它就會退化,局部的蘆葦就變得稀少。”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二級調研員王文鋒道出了保護區當時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
自2001年開始,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應急補水,用以維持濕地的基本需水量。“通過人工方式將嫩江的水引到扎龍濕地,解決了燃眉之急。”王文鋒介紹。這次補水也開創了國內濕地保護區人工引水的先河。
2009年,黑龍江省政府牽頭建立扎龍濕地長效補水機制。“每年拿出專項資金400萬元,其中省政府出200萬元,齊齊哈爾、大慶各出100萬元,有計劃實施人工補水。”齊齊哈爾市林草局副局長喬偉杰表示,長效補水實施以后,扎龍濕地的整個自然狀況和生物多樣性都有了很大改善。
有了水,就有足夠的蘆葦保障丹頂鶴的棲息繁衍。記者從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截至目前,扎龍濕地累計補水量已超過30億立方米,保證了水量充盈。濕地生態系統呈正向演替過程,濕地面積穩定在17萬公頃以上。
王文鋒告訴記者,黑龍江省氣象局的衛星監測顯示,相較于2000年,2020年扎龍保護區的蘆葦量幾乎增加了一倍。
黑龍江省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連片蘆葦。 新京報記者 行海洋 攝
從無序收割到合理利用
蘆葦沼澤可以調節局部氣候,可以給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場所和食物,它的生態價值不可或缺。但同時,蘆葦也是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附近居民的重要經濟來源。
蘆葦的葦桿可以用來制造紙張、人造絲、人造棉,編織席、簾等。以往,世代居住在保護區附近的村民多以收割蘆葦賺錢養家。在濕地缺水問題基本解決后,管理部門又發現了新的問題。
2017年,王文鋒在林甸縣育葦場所轄區域開展野外監測時發現,野生丹頂鶴的數量有所減少。因為蘆葦無序收割,丹頂鶴在這里沒有巢材和隱蔽場所了。“丹頂鶴繁殖是需要隱身的,因為鶴的體形比較大,高度能達到1.6米,又是白色的,所以非常顯眼。它為啥選擇來扎龍繁殖?就是因為這兒有大片的蘆葦。”王文鋒進一步解釋。
基于此,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育葦場協商,發放生態補償,減少蘆葦收割,適當保留蘆葦密度。合理利用蘆葦的行動在次年便見了效。相較于2017年王文鋒監測到的3巢13只丹頂鶴,2018年這一數量便增加到了13巢48只,2019年更是達到了40巢100多只。
根據試點情況,這一實踐擬寫進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年總體規劃中。“規劃已經上報到國家林草局論證。如果最終得以通過,就更有約束力了。
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野化訓飛工作人員在給丹頂鶴喂食。 新京報記者 行海洋 攝
從靠水而居到搬遷安置
“先有村屯,后有保護區。”齊齊哈爾市鐵鋒區哈拉烏蘇村黨總支部書記王濤說,這是保護區面臨的歷史問題。
若想系統解決人為因素對濕地保護區的影響,當地需要直面上述歷史問題。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居民搬遷由此被提上日程,并被列入《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年)》。
哈拉烏蘇村承接了兩個村屯的296戶943人。“原先他們住的都是一些泥草房,在保護區核心區內交通不方便,現在搬到新的小區都住上樓房了。”王濤說,但畢竟有的老人在那里住了一輩子,一開始不愿搬遷。因此在小區建設過程中,當地政府便組織老人到小區參觀。“他們一看這個環境總體來說確實不錯,加上后期慢慢做工作,現在這兩個村屯的村民已經全部搬出來了。”
“當地政府還給部分搬遷村民安排了合適的工作,為孩子們建造了新的小學,搬遷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王濤介紹。
2022年6月1日,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為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堅持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大行政執法力度,依法打擊非法狩獵、非法捕魚、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等違法行為,確保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到位,濕地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
嚴格落實濕地保護“一法一例”要求,在加強行政執法的基礎上,強化濕地生態系統司法保護,守護濕地生態之美。今年6月,扎龍濕地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揭牌成立。基地由扎龍濕地生態環境司法修復(示范)基地、齊齊哈爾市鐵鋒區環資旅游巡回法庭、環資庭司法保護展覽宣傳中心三部分組成,涵蓋生態修復、案件審理、普法宣傳、法治教育等多項職能,在法治軌道上推動濕地保護、修復和利用。
此外,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先后實施完成了三期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搭建起“天地空”一體化監管體系,建設網絡可視一體化監管平臺,將野外巡護執法、科研監測、宣傳教育、視頻監控、森林草原防火、資源管理等工作內容全部納入。目前,監控覆蓋面積達到860平方公里,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0.9%。(記者 行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