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林大學主持完成的《毛竹林快速高效固碳增匯機制及其對氮輸入的響應》成果獲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針對制約毛竹林碳中和能力提升的瓶頸問題,首次系統揭示了毛竹林獨特的生產力形成和固碳增匯的調控機制,創造性構建了基于小時尺度土壤溫度和日尺度氣溫估算竹林土壤呼吸碳通量的生態模型,研發出估算竹林土壤呼吸碳通量的新方法。成果填補了關于毛竹林生產力形成和固碳機制及其對氮輸入響應方面的研究空白,總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浙江農林大學主持完成的《“竹林碳覓”系列科普讀物》成果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內容包括《竹林碳覓》大眾科普讀物、《我是吸碳王》兒童繪畫讀本+動漫短視頻、《幽篁國的竹林碳語》有聲生態童話以及系列衍生文創產品;是國內外首套以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為題材的原創系列科普作品,開創了科普融媒體的全新之路。實現了科普形態的全新突破,科普對象的全面覆蓋,知識趣味的全程融合,產生了顯著的科普效果。
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主持完成的《蟲草類真菌高效繁育及活性多糖提取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成果獲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針對蟬花、冬蟲夏草、擬青霉等蟲草類真菌產業存在的菌株混亂、發酵周期長、多糖類功效成分含量低、結構不明確等共性關鍵問題,形成了菌種鑒定、生物繁育及活性多糖提取加工等一整套技術。該成果建立了世界上首條年產200噸的人工培育生產線,拓展了真菌資源產業發展空間、延長了蟲草類真菌產業鏈,顯著提高了蟲草產業國際綜合競爭力。
浙江農林大學主持完成的《亞熱帶特色經濟林土壤有機碳庫演變特征與增匯減排調控技術》成果獲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針對經濟林長期集約經營顯著降低土壤有機碳儲量與穩定性的問題,探明了經營措施對經濟林土壤碳循環的影響機制,研發了經濟林土壤增匯減排調控技術。已面向經濟林土壤推廣應用增匯減排調控技術面積達70.8萬余畝,年增加森林碳匯量28.32萬噸二氧化碳,有效提升了經濟林土壤增匯減排的生態功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