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單紅樹林保護碳匯成功拍賣
目前,深圳市濕地總面積34788.43公頃,濕地率15.67%,濕地保護率44.96%;紅樹林面積296.18公頃。深圳市已正式掛牌建設濕地公園17個,包括1個國家級濕地公園、10個市級濕地公園、6個區(縣)級濕地公園。“十三五”期間,深圳市完成43.33公頃的濕地生態修復,按照省里的部署,到2024年底前要完成17公頃紅樹林營造、34公頃修復的任務。目前營造已完成14.33公頃,已修復完成103公頃,修復任務超額完成。
紅樹林、海草床、鹽沼是國際認可的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建于1984年,是我國唯一處于城市腹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包含19種紅樹植物、記錄鳥類265種,其中包括黑臉琵鷺在內的59種國家保護珍稀瀕危鳥類。2022年10月,深圳福田紅樹林濕地列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23年9月,《濕地公約》常委會第62次會議審議通過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區域動議提案。
結合“國際紅樹林中心”建立契機,深圳市積極謀劃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選取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的紅樹林,率先開展碳匯項目開發與交易。2023年9月的全國首單紅樹林保護碳匯交易,以485元/噸的價格成交,刷新了全國碳匯市場的最高單價。拍賣所得上繳深圳市財政,反哺紅樹林保護與修復。
加快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模式
近年來,深圳市在自然資源資產價值核算、生態系統碳匯、生態產品開發利用適宜性評價等領域形成一系列理論、技術成果,包括《紅樹林碳儲量碳匯核算指南》等專著。積極探索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的標準、方法和路徑,完成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確權登記。在探索自然資源價值轉化過程中,深圳還充分發揮公益組織力量,高效構建社會化參與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公益模式——落地全國首單紅樹林碳匯指數保險,開展東涌紅樹林濕地園等生態修復工程。
今后,深圳將繼續厚植城市藍綠基底,加快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模式,努力構建藍碳交易機制、應用場景和全周期管理模式,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為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生動的“深圳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