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新形式,其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綠色旅游在《國家綠色旅游示范基地》標準中被指出是以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為前提,親近自然山水,獲得身心愉悅的旅游活動方式。廣義的綠色旅游則被更廣泛接受,是指以綠色、科學、低碳、可持續為發展原則,注重旅游內涵和質量,使旅游業發展轉向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共贏的現代旅游發展方式。
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提出要培育綠色轉型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大力發展綠色旅游成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北京生態涵養區作為首都“大氧吧”“大花園”,是首都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在城市空間布局中處于重要地位。生態涵養區既是新時代首都發展不可或缺的承載區,也是北京“五子”聯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陣地,更是首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轉化路徑的先行區。
八達嶺長城 董野攝
北京生態涵養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在對生態資源進行評估、確權、整合的基礎上,通過各主體協同作用,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產品,并將生態產品轉化為生產力要素,進而形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過程,強調生態資源增值和生態產品供給,實現北京生態涵養區綠色可持續發展,這與綠色旅游的發展目標不謀而合。因此,通過綠色旅游發展方式推動北京生態涵養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為新時代高質量推動北京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來,森林康養游、休閑農業、鄉村民宿、露營地、冰雪旅游等綠色旅游新業態在北京生態涵養區內發展迅速,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市場體量。森林康養游方面,北京生態涵養區已建立一批森林康養旅游示范基地;鄉村民宿方面,已形成一批以山水人家、養生山居、國際驛站為特色的鄉村民宿產品,通過與山地、森林、野生動植物等生態資源和特色農產品相結合,構建相對完善的鄉村民宿產業鏈。休閑農業方面,依托北京市休閑農業“十百千萬”暢游行動,生態涵養區內涌現出“平谷鮮桃”等一批特色鮮明的休閑林農品牌,并通過融合模式孵化了賞花休憩、非遺傳承、民俗演藝等內容豐富的休閑農業精品線路,逐漸形成了休閑農業發展新格局。露營地方面,隨著露營產業的不斷升溫,北京生態涵養區內涌現了許多特色各異的露營地產品,還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騎行、徒步等方式開展綠色旅游活動。冰雪旅游方面,北京生態涵養區充分利用冬奧場館、山地資源、河湖資源,深度挖掘和整合區域冰雪資源和文旅資源,圍繞“玩兒法”“生活方式”等主題,打造了種類豐富、形式多樣的冰雪主題文旅產品。
平谷區桃花海 何建勇攝
門頭溝區爨底下村 唐承財攝
綠色旅游搭建起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橋梁。通過綠色旅游模式,北京生態涵養區中所蘊含的森林、湖泊、生物等自然生態資源得到了科學合理的保護與開發,在實現生態資源向經濟效益有益轉化的同時,貫徹落實了綠色發展理念要求。北京生態涵養區綠色旅游發展態勢良好,為生態涵養區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提供了重要驅動力。然而,北京生態涵養區綠色旅游發展仍存在項目綜合效益偏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完善、開發和管理人才稀缺等問題。
圍繞資源、生態環境、綜合效益、保障措施等方面構建綠色旅游,推動北京生態涵養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勢在必行。
繪好綠色旅游資源底色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堅實基礎。第一,系統普查綠色旅游資源。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普查北京生態涵養區綠色旅游資源,挖掘新的綠色旅游資源,構建新的綠色旅游資源分類體系。明確北京生態涵養區不同類型綠色旅游資源的所有權、管理權、代理權、觀賞權、收益權、經營權等,構建綠色旅游資源產權制度體系。第二,保護性利用綠色旅游資源。科學編制發展規劃,在保護北京生態涵養區綠色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設立保護發展基金,啟動綠色旅游資源修復工程,建立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基地。第三,創新綠色旅游資源轉化產品方式。加強資源價值科學評估,提高綠色旅游資源轉化率。深化綠色旅游資源與其他資源融合發展,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打造森林康養旅游、冰雪旅游等更多優質綠色旅游產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創造新型綠色旅游場景。
森林露營成為近年旅游熱點 何建勇攝
管控綠色旅游生態環境影響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本質關鍵。第一,減少綠色旅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劃定生態紅線,明確生態功能分區。界定生態補償的客體和主體,以生態系統價值核算為基礎,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北京生態涵養區生態補償機制。第二,提升生態環境承載力。測算包括社會承載力、自然承載力、經濟承載力和居民心理承載力在內的生態環境承載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擴展生態空間。第三,加強生態環境質量監管。建立北京生態涵養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平臺、生態環境信息監管系統和預警系統,監控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等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維護北京生態涵養區綠色旅游的生態環境質量。
提升綠色旅游綜合效益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核心動力。第一,推行綠色GDP。建立以綠色GDP為主的綠色經濟增長測算方式,從綠色經濟質量、綠色社會質量、綠色環境質量、綠色生活質量和綠色管理質量等維度構建綠色GDP評價指標體系。堅持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以“綠色旅游+”為主線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產業新業態,提升生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提高北京生態涵養區綠色GDP。改變過去重傳統GDP政績考核模式,轉向以綠色GDP為目標考核模式。第二,注重社會就業。北京生態涵養區要以旅游消費為著力點,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綠色旅游品牌,建立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旅游產業動態平衡,充分發揮綠色旅游產業對社會就業的帶動能力。第三,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優化綠色旅游利益分配制度、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科學監管體系,有效提高北京生態涵養區居民在綠色旅游業參與中的勞動性、經營性收入比例,擴大綠色旅游的收入效應和乘數效應。
完善綠色旅游保障體系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堅強后盾。第一,政府做好頂層設計。政府部門統籌大局,上下聯動,制定綠色旅游相關的法律法規、產業政策、發展規劃。第二,企業強化中層實踐。旅游企業要充分認識到保護北京生態涵養區綠色旅游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企業發展全過程。第三,居民和游客凝聚基層力量。加強對北京生態涵養區居民和游客綠色旅游發展的宣傳和教育,提升其綠色旅游發展認知水平。第四,數字技術賦能綠色旅游。建立綠色旅游產品信息基礎設施、權益數字化登記平臺、數字化交易平臺、數字化消費場景,從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全面賦能綠色旅游。(唐承財 鄭倩倩 周子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