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水生態:成都未來最大的資本之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12  

        “錦江近百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唐代詩人張籍在《成都曲》中,描繪了這樣一幅山清水秀的成都之景。如今,成都濕地正在讓這座城市重現一千多年前的盛世美景。而“復原”美景的思路與做法,讓成都成為觀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本。

      \

      \

        濕地讓成都宛在水中央

        有一個“80后”小伙兒,生于成都,畢業于上海,先后工作于香港、北京,最后定居于成都。豐富的閱歷,讓他與成都一相見,就迅速捕捉到了它的特質。

        “今后如果你沿著繞城走一圈,你會依次看到金沙、安靖、北湖等濕地,它們的總面積相當于5個西湖、14座頤和園……”這句臺詞出現在成都地鐵列車里、風靡于互聯網上。臺詞出自視頻《城市與水的新不了情》,作者正是“新成都人”李欣。

        3分多鐘視頻,解說了成都的“六湖八濕地”——于2012年全面啟動,是成都環城生態區的核心。成都依托府河、清水河、江安河等水系,規劃建設了錦城湖、江安湖等6個湖泊,并在其周圍布局了包括青龍湖濕地、清水河濕地等8個生態濕地。

        “可以想象一下,當‘六湖八濕地’全部建成以后,成都會是一座更讓人驚奇的城市。”李欣說。如今,周末去白鷺灣濕地逛逛,已成為李欣和家人的習慣。

        走進白鷺灣生態濕地,湖水波光粼粼,白鷺飛過花海,游人徜徉湖畔……種種美景令人陶醉,處處演繹“人水和諧”。

        這些濕地猶如綠色翡翠帶將成都市區圍繞在中央,形成“城景交融”之態。“歷史上,成都是一個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在考察環城生態區時說,“如今,我們同樣要做足做好水文章,規劃打造一批生態河流和人工濕地。”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