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天通苑生態休閑公園已完成主體綠化,正在建設休閑設施和園路。夏日里,記者走進公園,楊柳扶風,濃蔭驅暑,海棠結出果子,藍花鼠尾草才栽下數月,就引來翩翩蝴蝶。
北林地景園林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孔憲琨介紹,該公園面積約20萬平方米,一半是改造了既有林地,另一半則是騰退增綠。“老林地只有毛白楊和旱柳,沒路也沒燈,還被苗圃和小市場切得零零碎碎。”他說,今年,老樹間補栽了丁香、碧桃、黃刺玫、粉黛亂子草等,既能觀花觀葉,又能為小動物提供口糧。“從更大尺度來看,天通苑生態休閑公園是北中軸綠廊的一部分。這條綠廊從莽山直插入中心城,能把清風送進城區。”
按規劃,北京市今年將增綠6.67平方千米,除了天通苑生態休閑公園之外,還包括朝平公園、溫榆河公園二期等。這個數字看起來并不大,是因為大尺度地塊已經在前些年完成了綠化,如今,連通綠色空間、提升森林質量是平原地區綠化的重點。
北京市域面積為1.64萬平方千米,多半是山區、淺山區,平原只占6300平方千米。那里寸土生金,人口和產業聚集。按傳統思維,寶貴的平坦之地自然要優先用于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之后,生態文明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市進入減量發展的新階段,據不完全統計,十年來共疏解和升級近千個專業市場、物流中心。
疏解一片,就緊接著綠上一片;綠上一片,就避免了低級次產業卷土重來。過去十幾年,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完成,平原地區的綠色如同拼圖一般,一片接一片,被艱難而又堅決地補齊了。
2012年以來,全市增綠面積超1600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屬于平原地區,相當于擠出了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平原用于造林和恢復濕地。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4.9%,比巴黎、東京、莫斯科還要高。
市民在都市中能感受自然之美。就拿即將亮相的朝平公園來說,它鑲嵌在東五環邊,不遠處就是文創園、寫字樓和居民區。常有人在園外翹首,詢問施工者何時開園。
“這樣大規模的平原地區增綠,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國家林草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成評價,“這支撐著千年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首都北京為全球作出的巨大生態貢獻。”
記者手記
向世界講述中國的生態故事
在采訪中,不論是學者還是市民,都愿意用“奇跡”來形容北京的造林綠化。短短十幾年,這片土地上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
事實上,北京擴綠的難度非常大。整個城市雖極為廣袤,但平原面積小,氣候也偏干旱。就拿四五環路附近的第一道城市綠化隔離帶來說,早在1988年就啟動建設。但整整11年之后,綠地面積只增加了23平方千米,反而有越來越多的小工廠、出租大院落地生根。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保護生態的決心之大前所未有。從一個細節能看出首都對生態的重視:近年來,“一屏、三環、五河、九楔”的綠色空間結構不僅寫進了綠化專項規劃,更上升到了城市主體規劃。“以前,經常是工程干完了,才請綠化工人去種樹。現在不一樣了,得先規劃好生態空間,再開展其他工程建設。”一位“老綠化”告訴記者。
這些年,北京市壯士斷腕,疏解了一處又一處低級次產業,放棄低效的眼前利益,換來寶貴的生態空間和綠色發展。
京城的生態之路仍然漫長。一株株新苗經歷漫長歲月,需要綠化部門持續開展健康經營。小樹長成大樹,才能發揮更大的生態價值,成為“水庫、錢庫、糧庫、碳庫”。
“奇跡”仍在延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北京市又開啟了“花園城市”建設,打通生態和人居村業的最后一公里,向世界講述中國的生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