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喀喇沁旗可用于發展林下食用菌用地2萬畝,其中赤松茸種植面積近1萬畝。像美林鎮這樣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在全旗已有8處,
2021年,旺業甸實驗林場在位于北緯42度的林區先行試驗示范,利用林間空閑地,首期發展小規模赤松茸栽培獲得成功。赤松茸的基料以秸稈、玉米芯、稻殼等農林廢棄物為主,發酵后由人工制成菌床。菌床出菇4—5潮,直到基料營養被“吃光”。經測算,按等內菇、等外菇分級篩選,畝產量可達3000公斤,其中等內菇占比50%左右,每畝實現產值達3萬元。
近年來,喀喇沁旗以國有林場為主戰場,因地制宜發展以赤松茸為代表的林菌產業,探索出一條以“自然研學+采集體驗”為輔的三產融合休閑農業發展新路徑。通過與山東布德澤、河北涿州秋實農業等科技企業和內蒙古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積極開展赤松茸菌種不同產地、種植基料不同配比實驗,摸索出適宜本地自然條件的赤松茸菌種和基料“黃金配比”,有效地拓展了群眾增收渠道,輻射帶動當地2000余人就近務工就業,人均收入1萬余元。
針對儲藏周期短、回收價格不穩定等潛在風險,喀喇沁旗采取“基地+公司+農戶”模式,籌措資金200萬元,建設500多平方米的林下產品貯藏分揀包裝車間,免費為群眾和銷售商提供交易場所,并建立赤松茸腌漬生產線,實現赤松茸多形態銷售。“我家種了50畝赤松茸,在林場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積累了種植經驗。今年,除了赤松茸外,還準備種植猴頭菇、靈芝、香菇、榆黃菇等多個品種,目前種植面積已超過100畝。”赤松茸種植大戶宋占豐說。
喀喇沁旗激發一產“接二連三”活力,推動林下食用菌全產業鏈深度融合。與中國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高校,圍繞標準化生產、加工技術示范等開展全方位合作。以“企業+基地+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融合新模式,進一步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壯大赤松茸產品深加工。以赤松茸入選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為契機,依托旗內成立的林業產業專項推進組和林草產業鏈專項招商工作組,打通銷售渠道。在第三屆中國新疆特色林果產品博覽會上,展出的“松茸脆”“赤松茸醬”“赤松茸干品”等系列產品深受消費者青睞,現場不少客商咨詢、洽談。
喀喇沁超級“蘑”力不可估量。喀喇沁旗林草局局長郎需飛介紹,將充分利用森林資源,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為抓手,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積極爭取上級補助資金用于全旗林下經濟產業發展,不斷拓展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路徑,助力農牧民增收致富。(劉忠友 朱春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