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廬江縣把古樹名木保護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持續提升保護管理水平,讓綠色“活文物”煥發出新魅力。
一樹一檔
“身份證”掛牌保護
廬江縣萬山鎮長沖村山榜組,小溪沿山而下,從村前流過,溪水清澈見底。溪畔,裝有護欄的樹池里,一棵樸樹宛如撐天巨傘。
該樹高約20米,胸圍3.9米,冠幅17米,樹蔭面積0.6畝有余。據當地村民講,樸樹樹齡已有320多歲。如今,這棵樸樹依然長勢旺盛,遒勁的枝干上寄生著扶芳藤、薜荔藤等多種植物。
與樸樹相伴而生的是一棵樹齡相近的楓楊?,F年84歲的村民孔繁旺說,有那么幾年,兩棵樹一枯一榮,隨著年份更換枯榮交替、往復循環,十分神奇,被當地人稱作相親相愛的“夫妻樹”。
“每當村里有人家結婚辦喜事,都會特意來‘夫妻樹’下許愿,護佑他們的婚姻幸福美滿。”孔繁旺說。
樸樹的樹身上掛有一塊牌子,藍底白字,上面寫著“編號:34012430004”等字樣,還印有二維碼。萬山鎮林業站負責人尹海波介紹,只要掃描二維碼,這棵樹的科、屬、種以及生物學特性等信息便一目了然。
廬江縣林園中心按照一樹一檔的要求,對轄區的古樹名木逐一登記造冊、掛牌保護,全面提升信息化、可視化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目前,廬江縣238棵古樹名木都有自己專屬的“身份證”,不僅全方位呈現古樹名木信息,便于精準管理和養護,也增強了群眾的保護意識。
一樹一人
“樹保姆”日常巡護
走進廬江縣湯池鎮果樹村果樹老街,一棵古老的銀杏樹環云聳翠,濃蔭遮天。它已有620多年樹齡,既是果樹村的根脈,也是歷史的見證。
果樹村黨總支書記李森是村級林長,也是這棵古樹的守護員。
一大早,李森就來到樹下。他的職責是對銀杏樹進行日常巡護,除查看樹木有沒有落葉、病蟲害外,也會關注樹的枝丫是否遭到雷擊,或被風吹折。李森說,他從小就聽銀杏樹的故事,如今作為“樹保姆”,更是對這棵古樹十分上心,幾乎每天都要過來看看。
“村里的老人們講,這棵樹是我們村的‘寶貝’。”李森說,保護這棵古樹是歷史和文化賦予他的使命。
古樹的價值,如今越來越能被人想得到、看得見、摸得著。“光我一個人行動還不夠,我要號召大家一起愛護古樹和周邊的森林資源。”說起這些,李森的自豪感洋溢在臉上。
近年來,廬江縣不斷深化林長制改革,創新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模式,推行古樹名木保護“樹長制”,實現了一樹一人精準管理,做到樹樹有人管、保護日常化,保障古樹名木健康生長,使其成為鄉村旅游新地標和獨特風景。
一樹一策
“樹醫生”科學救護
在廬江,有這樣一群“樹醫生”,他們通過望、聞、問、切提早掌握樹木健康和生存情況,制定精準治療方案,盡可能地延長古樹名木的生命周期。
黃檀,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瀕危樹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冶父山國家森林公園有棵黃檀樹,據專家鑒定樹齡在300年以上,在江淮一帶極為少見。
“從前期的診斷上看,影響黃檀樹生長的主要因素是植株生長自然退化,這就相當于人的老年病一樣。另外,透氣性不良、養分失衡以及病蟲害危害,也導致古樹病情加重。”森林公園副主任王云說出了黃檀樹的“體檢”結果。
廬江縣林業部門邀請專家團隊對黃檀樹生存環境進行專題論證、會商研究,提出了救治方案,并聘請古樹專業修復公司進行救護,包括清理樹干腐朽組織、樹體支撐、安裝復壯器、殺菌殺蟲等措施,讓古樹重獲新生。
當日漸憔悴的黃檀樹呈現出肉眼可見的茂盛,王云打心眼里感到高興,“感覺今年它長的新葉子要比往年多,看上去也更精神。”
像王云這樣的“樹醫生”,在廬江縣還有很多。廬江縣實行古樹名木日常動態監測,根據古樹的樹種、年齡、生長狀態、生長環境等具體情況,一樹一策采取保護措施,讓古樹長青。
“保護古樹名木就是保護一座優良種源基因庫,保護珍貴的、活著的化石。”廬江縣林園中心副主任孫紅林說。(趙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