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環球動態 » 正文

      民間參與海外城市“更新”—— 用心維系建筑背后的榮耀歷史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25  

        ●新聞背景

        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民間資本進入海外已是常態。最近,華彬集團購買并改造倫敦泰晤士河畔三一廣場10號一事在倫敦引起了熱議。歷史悠久的三一廣場10號是倫敦最彌足珍貴的地標之一,升級之后是否仍維系了榮耀的歷史?

        ●三一廣場是倫敦地標性建筑,因為英國人強烈的建筑保護意識,讓參與建筑修繕的人必須更謹慎

        倫敦三一廣場10號是倫敦老城中引人注目的一個項目,建筑靠近倫敦眼,其大受關注不僅因為中國資本在2010年歐洲經濟最困難的時候豪擲1.06億英鎊將其買下,更重要的是這棟大樓的顯赫身世。

        19世紀以前,這里是東印度公司的倉庫,用來存放來自東方的香料、茶葉、絲綢和瓷器。1912年,剛成立三年的倫敦港務局決定修建一座氣派的辦公樓,以體現出英國在全球貿易中的統治地位。港務局看中了三一廣場10號,并花費了當年全部收入的一半即80萬英鎊,來修建這棟辦公樓。直到1922年,這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辦公大樓落成,時任英國首相大衛·羅德·喬治(DavidLloydGeorge)親自剪彩。由于大樓的奢華和象征意義,1946年聯合國第一期會議的招待酒會就在此舉辦。

        雖然二戰期間大樓遭到轟炸,損毀嚴重,但作為地標建筑,其建筑構造依然堪稱完美。可從那以后,這棟大樓就一直閑置在那里。

        在英國,老城更新項目有非常繁瑣的限定。2010年時,華彬斥巨資收購了三一廣場10號。作決定只用了5分鐘,但更新和功能再拓展卻等了好幾年,因為這棟樓是倫敦二級歷史保護建筑。

        ●倫敦是愛德華的“田園城市”思想重要源頭,人們逃離霧都,于是舊城的改造運動開始了

        倫敦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城市規模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而不斷擴張。隨之而來的人口爆炸式增長,一度讓倫敦成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二戰后愛德華田園城市思想的流行,其思想認為建設新城是擺脫倫敦這樣擁擠不堪城市生活的最佳途徑。于是,大力建設可提供足夠多的工作機會、城鎮被綠化帶環繞、農產品供應充足、休閑娛樂設施齊備的幾十萬人的“社會化城市”的想法在英國應運而生,風靡一時。

        隨著新城的茁壯成長,倫敦這些超級城市中的人們紛紛遷出中心城區,因為工業化而成為霧都的倫敦魅力風光不再,入夜后的倫敦甚至變得很冷清。“拋棄原來的繁華肯定是一種浪費”,有識之士疾呼。于是,英國在1978年通過《內城地區法》,開始注重舊城改造和保護;1992年倫敦甚至提出了倫敦戰略規劃白皮書,根據倫敦老城不同的發展水平,制定了不同的戰略,其中三一廣場所在的中心區交通最為方便,應該平衡辦公樓、商業、文化娛樂等與住宅之間的發展;老城更新還包括空間要素的整治,如開放公園、廣場綠帶、泰晤士河、歷史遺產等。

        英國業內專家指出,倫敦老城的更新從規劃編制到批復之間有著較大的空間和彈性,“規劃和設計緊密相連又可以反復雙向驗證,這對城市更新有著直接的影響,城市更新是集規劃與設計于一身的過程”。于是,三一廣場也受到這些規劃和法規的約束,其等待過程的漫長,說明英國人對待歷史保護建筑的審慎態度,更說明法律的公平性,雖然企業的等待付出的是高昂的代價。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