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的副主任、原住建部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的理事長、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
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是什么呢?一句話,讓城市作為一個系統工程,讓它彈性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與自然災害。下大雨的時候城市得運轉,干旱的時候城市也得有足夠的水去滋養我們的生態系統。我們要保護原有的水生態系統,恢復被破壞的水生態,然后推行低影響開發,通過減少徑流量來減少特大暴雨對城市運行的影響。海綿城市是什么?就是建立一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低影響開發,這就是我們系統地來解決城市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的有效措施,也就是通過自然積存來削峰調蓄,控制徑流,通過自然滲透,恢復生態,自然循環,通過自然凈化,減少污染,改善水質,所以這樣一種模式實際上是用城市的自身改善、自身的提升來解決我們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西咸新區800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很大的城市區域,在這個區域里面有許多重要的板塊,比方說古河道,古城的遺跡,自然的山峰,自然的濕地、河流等都能夠涵養水源,都應清晰劃分,然后保護起來。這些生態敏感帶通過保護以后,我們就可以把城市對自然環境的干擾降低到最低,也就體現出尊重自然生態、尊重歷史文化、尊重普通居民的長遠意義,也就實現了寬敞的農村田園和緊湊的城市和諧并存。城市就像蘑菇那樣、像小草那樣,輕輕的在大自然中間生長。
城市首先要從總體規劃上就保護自然水文條件,其次是專項規劃,水系專項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的道路和交通的規劃,因為交通和道路不僅是硬系統,還是軟系統,是活的水的生態系統,是沉在道路底下的。再次是控制性強規,指導具體的建筑和社區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要把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系統構建途徑做一個示意圖,通過各項的規劃控制,小區的設計、建筑的實施最后到運行的維護,全部通過政府、企業、人民群眾這三者把這個系統能夠運轉起來,這樣運轉起來使這個規劃得到實施,政府除了指導規劃、審批規劃,還提出一些政策,來獎勵、來審查、來監督,真正代表人民的長遠利益,把海綿城市通過規劃來實施。
西安是絲綢之路原始的出發點,如果把海綿城市做成功了,你輸出的不僅是絲綢,不僅是工業產品,可能是缺水城市新的開發理念,可以把海綿城市作為一項產品輸送到絲綢之路上去。
怎么樣去深化海綿城市?需要引入彈性城市和垂直園林建筑的精細化設計。彈性城市是20年來越來越流行的一個名詞,因為彈性指的是我們城市的水系統能夠順應自然水量的多與少,水污染能自動能凈化。這種彈性是通過人工調控來達到的,這種彈性首先來自于垂直的園林結構,將每個建筑都做成垂直綠化,70%以上的雨水通過建筑自身能夠循環,能夠積蓄下來。
城市是水危機的源頭,同時也是水危機的解決之道。海綿城市概念內涵仍在發展之中,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理論、規范、標準任重道遠。不同的氣候區、不同的蒸發量、不同的水資源、不同的污染特點、不同的水生植物都是不一樣的。海綿城市的規劃和智慧水務是協調指揮協同海綿城市各個單元有效運行的兩大系統工程,一套是規劃,那是頂層設計,一套是智慧系統,這兩個東西把海綿城市的各個單元,從建筑、社區、道路一直到各個濕地等夾在一起,像個三明治,這個三明治是一整套廣義的合作模式。我們的建設是為了運行,所以講3分建,7分管。智慧去管,這就是智慧城市最大的問題。
西咸新區也有不同的區塊,每個區塊都有管委會,這些管委會你們的海綿系統管的怎么樣,運行的怎么樣,你的7分管,3分建怎么樣?都有一個實施的指標,然后我們給予獎勵,這個獎勵給予領導、給予團體、給予這個系統的恢復,從經濟上政治上給予獎勵,大大推動我們海綿城市再創造、再改造,因為海綿城市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講,都是新的事,對我們任何一個已經建成的海綿設施的城市來講,都是要繼續前進、繼續改造、繼續創新的這么一個新的領域,希望大家在海綿城市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成就,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