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省政府同意,近日,省發改委和省林業局聯合發布《江蘇省濕地保護規劃(2015—2030年)》,明確了太湖流域濕地區、長江沿江濕地區、淮河流域濕地區和濱海濕地區的保護任務,到2030年,全省濕地保有量282萬公頃以上;并將濕地保護任務分解到各省轄市。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之一,被譽為“大地之腎”。“然而,這些年來,隨便砍伐樹木、侵占濕地的現象相當普遍。”省濕地保護站副站長姚志剛告訴記者,隨著開發強度的增強,最近十多年來,全省自然河流濕地減少9.8萬公頃,湖泊濕地減少10.6萬公頃;近三十年來,全省有8個面積100公頃以上的湖泊消失;外來物種入侵威脅嚴重,水葫蘆、水花生、互花米草等入侵物種在濕地區域快速繁殖,威脅本土濕地生物多樣性。如不及時采取保護措施,將嚴重影響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區域生態安全。
姚志剛介紹說,此次出臺的《保護規劃》,首先明確了濕地保護中遠期目標:2015-2020年,重點加強對長江、淮河、太湖、洪澤湖、寶應湖、駱馬湖、里下河湖蕩、濱海濕地等重要濕地區域內保存較好的自然濕地搶救性保護與退化濕地生態修復治理,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0%;到2030年,全省濕地保有量282萬公頃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5%,全省濕地生態質量下降、濕地生態功能退化的不利趨勢得到根本扭轉。
“目前全省濕地面積就是282萬公頃,為什么到2030年并沒有增加呢?”記者問。“確保面積不減少已經是很艱巨的任務,這282萬公頃實際上是我省濕地保有量的紅線,不能再被侵占了。”姚志剛說,在確保濕地總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保護和修復濕地生態功能的任務也十分艱巨。現在省內湖泊和河網的沼澤化趨勢明顯;平原農區和農村居民集中區塘、河、渠等小型濕地退化嚴重。看20年前的南京地圖,南京河西地區有幾十個小型湖泊,現在幾乎一個不剩。南京是這樣,省內幾乎每座城市都是這樣。
那么,如何保有這282萬公頃濕地呢?“省里給各地做了任務分解。”姚志剛說,這次出臺的《保護規劃》,提出要列出全省需要搶救性保護的重要濕地名錄,下一步的實施規劃將對名錄予以明確:面積在8公頃以上的近海與海岸、湖泊、沼澤、庫塘濕地,以及長度在5000米以上、寬度在10米以上的河流濕地,列入地方濕地保護名錄;具有省級以上重要保護意義的濕地列入省級重要濕地名錄。
規劃還規定,重要的河口濕地、典型的潮間帶必須保留,絕對不能圍墾。既然灘涂圍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濕地,那么如何保證濕地占補平衡呢?答案是采取濕地修復的辦法。《保護規劃》明確,2015-2020年,重點加強太湖、洪澤湖、駱馬湖、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固城湖、石臼湖和太湖流域陽澄湖、長蕩湖、滆湖、嘉菱蕩、鵝真蕩及玄武湖、云龍湖、三角咀等重要城市湖泊生態修復,實施湖泊濕地修復工程43處,修復湖泊濕地面積0.8萬公頃。2021-2030年,實施湖泊濕地修復工程33處,修復湖泊濕地面積1.7萬公頃。
“《保護規劃》把濕地的重要性提高到與森林資源一樣的高度。”省林業局局長夏春勝說,自然濕地保護已成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重要考核指標,下一步,我省將依法建立濕地保護聯合執法機制,完善省、市、縣(市、區)三級執法體系,嚴厲打擊亂墾濫占濕地和非法利用濕地資源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