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將發 將催生一批微中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8-21  

        萬眾期待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已經限級印發,不久即將公布。規劃綱要中的“一核、雙城、四區、多節點”空間布局并無太多新意,但用投資人眼光透過大框架去看,“微中心”一詞赫然躍入眼簾。我預感,微中心將大行其道。

        為什么是微中心?“多節點”城市都是地級城市,其多數有一定的成熟度,但同時也一直處于高不成低不就或積重難返的狀態,地級市在京津冀不均衡發展時期的定位根深蒂固,難以扭轉;地級市政府在多年的苦熬歷程和復雜沉重的現實包袱中雄心漸失。反觀縣域經濟體,起點相對低,上升空間大;知名度低,歷史包袱也輕。縣城等小城鎮這些原來的縣級區域中心,以后就是京津冀的一個個微中心。微中心的概念賦予小城鎮以極為時尚和現代化的眩目色彩。

        微中心是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中小城市(鎮)。根據規劃綱要,未來的京津冀將只有一個核心,少數幾個區域性中心城市,但將會有一大批微中心崛起。“一核、雙城、四區、多節點”是規劃綱要的空間“骨架”,仔細分析,發現全部是現有城市的分層排序,定位并無根本變化,屬于規劃的“存量”部分。真正的“增量”是“微中心”。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選擇若干中小城市,高起點、高標準建設若干定位明確、特色鮮明、職住合一、規模適度、專業化發展的微中心。可想而知,這些微中心應該含有北京、天津的一些鄉鎮、河北的一些縣、縣級市和個別鄉鎮。這些微中心,是京津冀的“肌肉”,是活力的源泉。也許將來的某一天,一批新的更有活力的重要城市就從這些微中心中誕生。即使不成長為重要城市,微中心也可以成為特色鮮明的小城鎮,以獨特的魅力吸引世界的目光。

        微中心是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區。在規劃綱要中,關于疏解方式有兩點:一是集中疏解,二是分散疏解,微中心是集中疏解的載體。那么哪些項目適合集中疏解?規劃綱要提到,對于那些對行政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以及聚集發展要求比較高的產業或生產環節,主要采用集中疏解方式,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建設一批重點中小城市(鎮),這樣有利于形成特色產業聚集區這樣的中小城市。從中央分別給京、津、冀的功能定位來看,北京是產業鏈的上游,天津是上中游,河北是中下游。以金融為例,北京是金融管理,天津是金融運營管理,而河北是運營服務(金融后臺中心等)。因此河北的微中心多數位于產業鏈的中下游,而北京、天津區縣形成的微中心可能形成高端產業聚集。

        微中心建在哪里?具備成為微中心的城市或鄉鎮,應該具備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在以北京為中心向六個方向放射的運輸通道上。即東北方向的京承、往東的京唐秦、東南方向的京津、往南的京開和新機場、西南方向的京石、西北方向的京張等,是北京對外聯系及對外輻射的綜合運輸主通道。二是在重要交通網絡節點上。京津冀協同發展,首先要解決區域交通的密度問題和橫向聯系問題。未來京津冀的交通布局將由現在的放射狀向網格狀發展,未來的微中心一定是選擇在重要的交通網絡節點上。這種網絡節點可能具備軌道交通四個層面(干線、城際、城郊、地鐵)的兩三個,同時也是重要的公路交通節點。三是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能夠形成特色產業集群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鎮。

        微中心建設的機制如何?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不同,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產業的發展不同于行政功能的疏解,主要通過市場手段解決問題。因此微中心的形成,市場驅動應該成為主流。微中心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同樣要重視市場手段,要多采用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的最終資金回收依賴于區域的產業發展和人口聚集,因此微中心的建設可能會催生一批服務于微中心建設和運營管理的服務商。這種服務商既要懂PPP運作,有豐富的房地產開發經驗,又要一定的資金實力,還要有強大的產業規劃、策劃、招商和運營管理能力。

        (作者為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