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我國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城市看海”在多地重現。來自防汛部門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已有154個城市因暴雨發生內澇。處在“海綿熱”中的各方,對什么是“海綿城市”、怎么建“海綿城市”混亂不清。
知名水文學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水文氣象學院教授林炳章指出,全國2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以上目前面臨“一下雨就澇、沒有雨就旱”的尷尬局面。
出現城市內澇,地面硬化是重要原因。最近二三十年內,城市中心區地表徑流系數普遍由0.3增長至近0.7,每逢下雨地面上有近70%的降水難以下滲。建設既防澇、又抗旱的“海綿城市”成為最受關注的解決之道。
今年4月,財政部網站正式公示,鎮江、南寧等16個城市入選2015年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根據此前下發的文件,試點城市應將城市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凈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此后,住建部門也出臺專項文件,對“海綿城市”的建設標準和指標進行規范。
但對各地建設中的“海綿城市”能否達到除澇抗旱的預期效果,水文專家及水利人士不太樂觀。多位受訪人士表示,目前多地進行的“海綿城市”建設和改造存在誤區,有專家甚至預言,“按現在的模式建下去,五年以后,淹的城市還是淹,澇的地方還是澇!”
記者調研發現,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三重誤區。
各管一攤,寧取“洋經”也不合作
“什么是‘海綿城市’?它是一個新工程、一套新系統,還是對現有防洪排澇設施的整合?”林炳章說,“海綿城市”要取得成效,建設之前就必須解決“是什么”和“怎么建”的問題。
但從目前的情形看,處在“海綿熱”中的各方對什么是“海綿城市”、怎么建“海綿城市”混亂不清。一說認識都“高度重視”,一談實施都不知怎么落實,哪怕是一線的建設者,都普遍對“海綿城市”缺乏嚴謹科學的認知。一些規劃人員認為,“海綿體”是給城區加幾條給排水管道,另一些人認為多搞些草坪、添幾個綠化帶就行。
“以前批評城市建設是重地上、輕地下,不講‘良心’,現在真金白銀準備投入了,怕就怕錢花不到點子上”。多位水務研究人員在采訪中說,“海綿城市”建設最怕布局和建設思路出錯,但現在“九龍治水”的管理體制下,每個部門都從自己的專業和利益出發,很容易導致規劃和頂層設計出現方向性錯誤。
一位從事水文工作20多年的院校專家向記者反映,不交流、不合作、各扯一攤自己單干,是一些城市建設“海綿城市”的通病。一些城市熱火朝天準備建設城市海綿體,但氣象資料悶在手里不拿出來共享,水利部門插不進手干脆作壁上觀,住建部門把著城市建設口,請的依舊是建筑、規劃界人員來解決城市防洪體系問題,最后發現自己做不了,就到處“取洋經”,“參考”美國、日本、歐洲等地的“先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