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大福州時代 福州新區獲批或成副中心之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14  

        作為福建省會城市,福州主政者一直都有著“大福州”夢,剛剛獲批的福州新區恰好代表了他們的戰略構想,它將為這座城市迎來巨大的城市擴張變局。

        9月9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福州新區的批復》,同意設立福州新區。

        福州新區位于福州市濱海地區,初期規劃范圍包括馬尾區、倉山區、長樂市、福清市部分區域,規劃面積800平方公里。

        上述國務院批復稱,要把建設好福州新區作為實施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貫徹落實國家支持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重要舉措,實現在更高起點、更廣范圍、更寬領域推進海峽兩岸交流合作,推動福建積極參與、全面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實現一體化發展。

        國務院的批復還提出,要以深化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為主線,以開放合作、改革創新為動力,率先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努力把福州新區建設成為兩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載區、擴大對外開放重要門戶、東南沿海重要現代產業基地、改革創新示范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

        這意味福州新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第14個國家級新區。

        事實上,《福州新區發展規劃》獲批早現端倪。

        9月6日,福州發改委官方微博發出一條消息稱:“8月30日,李克強總理簽批同意設立福州新區,福州新區位于福州市沿江濱海地帶,規劃總面積1892平方公里。核心區規劃面積約800平方公里,涉及馬尾、倉山、福清、長樂的26個鄉鎮(街道),常住人口155.5萬。”

        這條微博很快在福州傳播開來,可不知何故,發布不久,福州發改委隨即刪除了這條微博,給公眾預留了想象空間。

        福州謀劃建設“福州新區”已久。

        2013年8月20日,福州市委十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通過了《關于全力推進福州新區開放開發在更高起點上加快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的意見》。而作為“核心區”的“馬尾新城”規劃設計成果已在2013年底報福建省政府審批。

        2014年福州市“兩會”期間,由福州市市長楊益民在其《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福州新區發展規劃》(草案)已在國家發改委下屬規劃部門的協助下完成,正在積極申報福州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

        近兩年,福州市政府從未停止對福州新區的建設。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14年,福州預計完成投資1000億元,將啟動300個項目建設。截至2015年7月,福州又啟動了78個建設項目,完成投資809億元,按照計劃,2015年將要完成336個重點項目的建設。其中,福州新區福清核電站(1號機組)、元洪投資區基礎設施配套等75個項目竣工或部分竣工,長樂瀛洲炎山片區等78個項目按計劃開工建設,福平高鐵、濱海大通道、申遠聚酰胺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2015年7月份,福州市政府相關部門開始對外宣稱,《福州新區發展規劃研究》和10個專項課題已完成初稿,福州新區空間規劃綱要、福州新區發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福州新區水資源論證報告等已完成編制,并通過相關部門審查。

        這充分說明了福州建設新區的決心與意志,國務院及相關部委的正式批復,或將會成為福州新區下一輪建設的政策動力。

        福州“副中心”

        早在1992年,福州提出了一個20年的發展規劃,一個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概念應運而生。

        根據政府早期公布的數據,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規劃區域總面積5000多平方公里,約占全市面積的五分之二,人口約340萬,占當時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二。

        這個宏大的規劃為福州新區的誕生埋下伏筆。

        2012年,福州市政府再次發現20世紀90年代制定的20年規劃跟當下實現的很多指標“相當吻合”。同年,中國共產黨福建省第九次黨代會對福州大都市區建設作出部署,確定以福州中心城區作為核心區,包括周邊縣(市)和鄰近地方,構建一個彼此互補,一體化及同城化的大都市區。

        起初,福州大都市區的設計較為宏大,它包括了福州五城區、福清、長樂、閩侯、連江、環羅源灣地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寧德市、莆田市,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

        福州市委、市政府也制定了相應戰略布局,以此推動與夯實閩江口經濟圈。福州官方構想的方案為:加快建設福馬線、福廈線(福州段)兩條開放走廊,形成以馬尾開發區為前導,福州老市區為依托,福清、長樂、平潭為南翼,以郊區、閩侯、連江為北翼,以羅源、閩清、永泰三縣為后衛,以閩江流域和閩東北地區為腹地的格局。

        不過,在國務院批復的福州新區規劃里,連江、羅源并未列入福州新區范疇。

        “福州新區實際上將福州所轄的地區進行劃分,這些縣市只是將福州新區建設作為平臺和空間,如果按照福州新區的政策,這些地方的發展規模和層次便會有相應的提高了,優惠政策也有了,包括對外部資源吸引的條件也變化了。”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退休研究員林永健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稱。

        2014年,福州市委、市政府決心全力推進福州新區開發,以此構建福州經濟“升級版”,并且出臺了《福州新區建設行動計劃(2014—2020年)》,推動新區建設。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震認為,對福州發展而言,福州新區更加重要,福建自貿區對廈門意義更大一點,對福州片區的意義并不大。

        在他看來,海西經濟發展總體是三區雙核心,所謂“三區”指平潭綜合改革試驗區、福建自貿區廈門片區、福州新區,而“雙核心”則指的是廈門和福州兩座核心城市。

        “福州要面對一個現實,每次提到福建,首先想到廈門,沒人想到福州。可作為一座省會城市,福州經濟能量不可小覷,它事關福建閩北和閩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問題。這也進一步說明福州新區的意義重大,它遵循了‘沿江向海’的發展戰略。”劉震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林永健認為,“福州在城市發展上一直希望有所突破,故此對新區建設給予了很大的希望。”

        的確如此。

        2014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在福州新區規劃編制時,便賦予了福州新區的多種功能,項目建設、產業升級、機制改革、平臺建設、新型城鎮化均列入福州新區的試驗目標。

        一馬當先的是基礎建設。根據統計,2014年完成投資達到了1154.26億元,濱海大通道、東部快速通道、東南快速通道(含道慶洲大橋)、沈海高速復線、福平高鐵等項目加快建設,馬尾新城三江口、閩江口等組團和瑯岐生態旅游島、長樂臨空經濟區、福清海港新城相繼上馬。

        “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聯動”是福州新區的產業使命。根據福州官方公開的數據,2014年海交會期間,福州新區簽約項目85項,總投資超1000億元;同年10月,福州新區的簽約項目達48項,總投資845億元。

        當地政府希望用這組數據說明,福州新區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發展引擎。

        福州市政府將2015年作為“福州新區建設邁入全面加快推進的新階段”的關鍵一年,將確保完成年度2000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目標。

        各個產業園區都在轟轟烈烈的建設之中,臨港工業園區、高新科技園區、產業基地、海關特殊監管區及臺商投資區、臨空產業園、閩臺(福州)藍色經濟產業園、福州保稅港區都在快馬加鞭地建設。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是,經過近幾年的建設,福州大都市區正在形成。城市體量不斷擴張,從貴安到閩侯,再到永泰,面積龐大的新興社區拔地而起,城市版圖不斷擴張。

        如此宏大的建設目標也曾讓人懷疑,福州新區有可能會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

        不過,這也符合《福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08年—2020年)》的目標。根據規劃,到了2020年,福州市中心城區城鎮人口將達到400萬,市域總人口為890萬人。

        這意味著,“大福州”時代即將到來,而福州新區極有可能扮演其中一個“副中心”角色。

        屆時,福州新區城市框架、高端產業、基礎設施及生態體系初步形成,馬尾新城基本建成,對臺先行先試作用有效發揮,福(州)平(潭)島內外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確立,最后將成為海西經濟區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長極。

        目前,位于福州市南臺島東部濱江地帶,由福峽路、三環路、林浦路、前橫路及閩江、烏龍江圍合的東部新城,已經扮演了一個“副中心”角色。

        新區經濟學

        “中國城市建設新區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當地政府希望以此解決城市發展的難題。”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長發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林永健也認為,福州在新一輪的新城擴建中,最關鍵的就是尋求老城區空間破局。福州主城區面積很小,經濟總量的擴大和人口轉移,福州城區只能在規模上突破。

        “首先,站在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福州處于海西經濟區的‘洼地’,其次中國目前正處于新常態,每地都面臨著經濟下行的現實。再者,福州身處‘一帶一路’戰略重要位置,包括兩岸關系的使命,這進一步促使了福州發展的急迫性。”劉震對澎湃新聞記者分析道。

        故此,福州市政府希望用“國家級新區”作為更高的政策和資源配置化解發展“難題”。

        根據中國當下政策空間及其它城市發展史,新區便成為城市突圍的重要手段。

        國家級新區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中央主要為地方發展進一步拓寬開發、開放及改革空間。

        1992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立后,中國各大城市興起了新區建設競賽。天津、重慶、浙江、甘肅、廣州、陜西、貴州、青島、大連及四川、湖南、南京相繼設立新區,至今,國家級新區總數已經達到14個之多。

        “此前國家批復了很多新區,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最成功的恐怕就是上海浦東新區,包括重慶兩江新區也不錯,但也有新區建設得不是太成功,產業沒起來,只能賣地,不少新區都只能搞房地產。”丁長發說。

        他認為,國家級新區已經不再是稀缺的政策資源,這意味著國家級新區所給予的優惠政策無法成為吸引產業與提升當地經濟的“靈丹妙藥”。

        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對土地財政及以建設拉動經濟的一貫依賴,不可避免地將城市新區視為新一輪造城運動的機會。

        近幾年來,這種造城運動最終釀下“苦果”,多地相繼冒出了“空城”和“鬼城”,這引起了中央對地方政府搞新城建設的警惕。

        2014年3月16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嚴格防止新城建設“攤大餅”。

        這是一個方向性的變革,即“土地的城鎮化”轉到了“人的城鎮化”。

        福州市政府極為敏銳地感受到了這一變革,所以在很多關于福州新區的公開文件中,都使用了“新型城鎮化”的說法。

        福州新區符合這個發展邏輯,根據學者們觀察,福州新區沿海一線幾個縣市的農村人口已經具備了非農就業的基礎。

        此次福州新區擴建遵循了產業和城市相結合的發展思路。以平潭及福清、馬尾等發展最好的區位,產業優勢和生態優勢明顯,帶動整個大福州乃至福建北部的發展,其定位是準確的。

        作為中國對臺交流的前沿陣地,福建所有地區都在想辦法打對臺交流牌。福州新區其中一個使命也是“對臺合作交流”,福州市政府之所以抓住對臺交流這張牌不放,就是因為它有利于將福州新區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丁長發認為,經濟產業是核心,否則任何城市新區建設都會變得沒有活力。

        這也是福州市政府一直在努力的地方。

        按照福州市“十二五”規劃,各新增長區域的功能定位包括:環羅源灣區域培育壯大能源、冶金、機械裝備制造、修造船等臨港工業;長樂濱海和航空港工業區發展紡織化纖、機械、電子信息、動漫產業等;馬尾新城則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和研發基地、港口物流中心、綜合型生活新城、對臺交流合作基地。

        即便如此,部分學者對福州新區未來前景持觀望態度。

        丁長發認為,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中央政策支持固然重要,但再好的政策,最后都要看怎么用。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中央給了沿海省份和城市很多政策,但福州并沒有用好,各種原因讓它多次錯失歷史機遇。產業是核心,無論是制造業或者服務業都要有企業入駐,才能構建產業生態。福州新區建設,希望政府汲取教訓,努力打造一個好的營商環境。如果沒有產業基礎,只是土地財政,到時候哪怕新區建設起來,也很容易淪為鬼城。”丁長發說。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