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武漢園博園建成最大海綿公園 年省水費150萬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25  

        從一公里外引湖水,流入園博園,循環一圈后這劣五類的腥臭水流變得清澈透明,不但自成“高山流水”景觀,還供應全園綠化澆灑;園內建有20多處雨水花園,還有生態草溝、花溪、草溪,透水磚等,都用來收集雨水再利用,園區不用一滴自來水。這就是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建設的武漢園博園,屬于武漢的獨創,如同一塊彈性十足的巨大海綿,不但可自給自足,還可抵御“50年一遇”級別的暴雨,這背后暗藏怎樣的玄機?“武漢造”是如何建成這座全國最大“海綿公園”?記者繼續帶你揭秘“園博"武漢造"。

      \

        1公里外引劣五類水入園

        循環一圈可游泳

        園博園北面是疊起的“荊山”,南面是人工開挖的“楚水”,這是兩大地標性生態景區。昨天,記者在園博園楚水景區的云夢湖看到,清凌凌的湖水引來不少野鴨嬉戲。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汪碧水來自于兩公里之外的金銀湖水系,屬于喪失水功能的劣五類水體。

        武漢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李良鈺說,園博園西北角正抵武漢銀湖,水質為劣五類。通過泵房向金銀湖取水,流入“杉杉濕地”,凈化為四類水后,再用水泵加壓,送至1050米外的荊山山頂。隨后,湖水順坡流下,變成瀑布,緩緩流入南區4.5公里的花溪,橫貫整個園區后注入云夢湖,形成別致的“高山流水”景觀。

        李良鈺說,整個過程中,湖水會流經數十個“景觀梯田”,不斷留蓄、漫溢,與植物和空氣充分接觸,借此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水質由此提升到三類游泳用水標準。

        據介紹,進入云夢湖后,水流并沒閑著,分別從東西兩個出口繼續下一旅程:在東出口,湖水經泵站加壓,再次送回荊山山頂,回到“高山流水”景觀。在西出口,湖水經過濾技術處理后,流入園區地下管道,供應全園綠化澆灑、水體造景。最終,形成一個“云夢湖—荊山—園區—云夢湖”的封閉式水循環系統。

        李良鈺說,除雨洪管理系統外,園區內使用的氣浮過濾、STCC、棄流池等多項水質凈化技術均達到目前已知的最先進工藝,全部為武漢園博園獨創,“在武漢這座漬水內澇還比較嚴重的城市,如此設計、創新需要勇氣”。

        建雨水花園實現“收放自如”

        “海綿園博”留住近七成雨水

        本屆園博會主會場綠地面積有176公頃,種植有4.8萬株植物,“喝水”如何解決?武漢園博會設計部負責人楊念東很驕傲:灌溉用水幾乎無需外部調運,完全可自給自足。

        作為武漢市打造“海綿城市”的試點之一,園博園通過“高山流水”循環系統外,還建有一湖四溪、20多處雨水花園等景觀,對雨水實現“收放自如”。天晴時,全園可蓄水10萬噸,正常氣候條件下不用園外一滴水。下雨時,可留住近七成雨水,還可抵御“50年一遇”級別的暴雨,避免漬水尷尬。

        記者在荊山景區半山腰看到,所謂雨水花園,就是人工挖掘的淺凹濕地,水邊種植了蘆葦、再力花、千屈菜等植物,大小約100至200平方米不等,深約1至2米。由于地勢低于周邊,很容易將周邊地面雨水匯集,經植物和沙土凈化被土壤留蓄。

        記者現場注意到,整個園區,還設置了很多生態草溝、花溪、草溪、透水磚等用以匯集雨水。它們和雨水花園收集的部分雨水,經植物凈化后匯入“楚水”。

        據測算,按照植物一天3000噸的需水量,即使在極端干旱的天氣,園區的水量可連續灌溉近1個月。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