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環球動態 » 正文

      國外城市建設經驗:羅馬——沒有終點的城市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9-30  

        導讀:

        城市規劃是一個過程,從來沒有哪個規劃有過真正的完結篇——正如老話所說“羅馬不是一日建成”。因為城市規劃總是伴隨著城市發展,不斷進行自我修復式的更改,有時表達的是尊重,有時則是妥協。正是如此,規劃使城市變換出無窮的魅力。 如今我們在羅馬所見的古建筑,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前。作為舉世聞名的歷史古城,羅馬一直在通過引導新城建設、外遷部分城市公共設施及政府辦公職能,從而疏解中心城區的壓力。1997年,羅馬將保護范圍擴大到建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建筑,其歷史城區范圍總面積擴大到約6500公頃。老城內以多樣性為原則,保留了一些公共設施、政府辦公及居住功能,既保留了歷史的原真性,又使城市充滿了活力。

        場景化和生活化

        規劃師對羅馬的最初印象,很可能是諾利地圖[詹巴蒂斯塔 諾利(Giambattista Nolli)于1748年所繪制]。他將城市表現為一個具有清晰界定的建筑實體與空間虛體的系統。城市仿佛一幅歷史地圖,讓人不禁對古老的場景充滿想象。歷歷在目的,是納沃納廣場上演的激烈海戰演習;西班牙大臺階讓人不由回想起好萊塢的浪漫電影,躍躍欲試地吃一支奧黛麗·赫本嘗過的冰激凌。那些陳列在游客們面前的古建筑和古遺址,更令人震撼不已。時鐘好似戛然而止停留在某一個時刻,一幕幕都顯得不那么真實。

        這一切歸功于意大利對建筑歷史保護的高度重視和強大能力。1889-1890年,米蘭的高等工業學院,開始講授歷史建筑保護的研究、保護和修復的課程;1892年,通過了保護古建筑的法律;1960年,羅馬大學建筑系設立古建筑保護的研究生院;1955年成立了“我們的意大利(Italia Nostra)”這一保護歷史建筑的民間組織,旨在宣傳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環境,它擁有幾十萬會員,下設資料機構、研究機構、出版機構和教育機構。1966年,在羅馬設立了名為伊克洛姆(ICCROM)的文物保護和修復研究中心。意大利人對歷史建筑的保護理念,及其成熟的修復技術,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羅馬不僅有讓人嘖嘖稱贊的博物館和歷史遺跡,更是一個充滿生活趣味的地方。這才是羅馬得以生生不息,并被世人公認為美好城市的最重要原因。

        和所有具有吸引力的大都會一樣,羅馬既有時尚光鮮的T臺走秀和美女華服,也有流離失所的乞丐和流浪貓。這個城市不是因游客、考古學家或是政客們而存在的,而屬于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

        很多文章都提出,歐洲歷史建筑之所以能保留下來,而中國建筑卻不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西方建筑材料大多使用了易于保存的石材。事實上,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后者采用了適當的修繕工程。羅馬的歷史建筑每隔幾年都會在旅游旺季過后的9月進行維修,每年維修不同批的建筑。維修期間,通常采用繪制著原來立面的防雨布進行遮蔽,在維護清潔和安全的同時,又使城市風貌不會過分難堪。這種做法的成本并不高,卻非常有效。

        歷史城市的街道大多非常狹窄,不便于市政設施的設置。工程技術規范和歷史街區保護,經常是一對矛盾,也常常困擾城市建設者們。然而,簡單選擇拓寬道路,或將歷史老街打造成古建筑陳列館,使之變成一處旅游景點,也未免太令人失望。因勢利導,擺脫固化思維,采用吊燈的方式,則不僅避免占用原本就狹窄的城市道路,還能滿足日常照明需求。這種在路當中設置吊燈的做法,在歐洲的小街道中比較多見。

        不僅如此,生活化的城市把古典的藝術元素運用到新建筑的細部設計,從而使歷史不斷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續。如佛羅倫薩的潮流服裝店的馬賽克鋪地,就像極了不遠處主教堂的馬賽克地面。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