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中國未來10年將崛起的“城市群”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29  

        用中國巨大財力砸出來的繁榮,和自我生長,具有造血功能的繁榮,有本質的區別。未來的城市群,急需打破權力主導的體系。

        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競爭格局中,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越來越取決于是否有若干綜合經濟實力強大的城市群與全球城市區域。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城市群已成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趨勢。

        在中國,受技術革新、要素流動和產業更新換代等因素影響,區域經濟也正由傳統的省域經濟與行政區經濟向城市群經濟轉變,城市群已成為中國區域發展的主要空間形態。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中國城市群總面積占全國的25%,卻集中了全國62%的總人口、80%的經濟總量、70%的固定資產投資、76%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的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和92%的移動電話用戶、98%的外資和48%的糧食。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發展規劃部主任文輝認為,設立城市群有助于中國打破行政區域規劃限制,進行資源的整合和再分配。另外,由于城市群針對中小城市抱團,中小城市將迎來發展機遇,同時倒逼大城市進行部分功能疏解。

        國家發改委正在研究制定新十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文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16-2025年)》,初稿已基本形成。

        該規劃將與此前出臺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和即將出臺的《長江經濟帶規劃綱要》相互銜接,重點強調推進內陸地區的對內對外開放,突出長江中游城市群對中部地區的帶動作用。

        隨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09-2015年)》的截止日期臨近,今年兩會之后,新十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就已提上日程。

        新版規劃編制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區域戰略要重點解決我國區域經濟彼此分割的矛盾,通過長江經濟帶等三大戰略實現區域一體化。

        長期以來,中部各地發展方向不一,相互合作松散,各省近年已經少有提及中部崛起概念,而是更多將本地發展與國家戰略對接掛鉤。如安徽主要考慮融入長三角發展,山西則考慮融入京津冀發展等。

        并且,中部地區的很多定位對其發展也有制約作用。比如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產值和收入水平不會太高,至于做能源原材料基地,也是提供初級產品,附加值不大。

        “中部地區如何做出一個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是個問題。”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研究室主任梁紅巖認為。

        據了解,國家對中部地區的定位,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其中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正受到大形勢的波及。比如機械裝備制造業比重大的湖南,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只有7.7%,相比2014年的9.6%,2007年的24.3%降幅較大。

        2007年,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山西六省的經濟增速分別為14.6%、15%、14.6%、13.2%、14.2%、15.9%,到2015年上半年對應的數據分別只有8.7%、8.5%、7.8%、9%、8.6%、2.7%。八年間各地經濟增速下降近一半,而山西的增速下降了4/5。

        規模以上工業方面,2007年山西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為21%,2015年上半年只有-3.9%。其他五省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為23%-25%,今年上半年都在7%-10%之間,增速也降低了一半以上。

        上述數據對比不難看出,中部地區近年來經濟發展放慢,工業下行壓力大,整體也面臨不小的挑戰。

        因此,與此前一版重在解決“中部塌陷”問題的規劃不同,新十年的規劃將更多與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新版圖呼應,內容上會與不久后出臺的《長江經濟帶規劃綱要》相互銜接,同時又有所區別,立足于中部整體的發展,更加突出長江中游城市群對中部地區的帶動作用。

        作為“三大戰略”之一,“長江經濟帶”對打通板塊意義重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表示,通過進一步加強黃金水道交通建設,進一步增強上下游之間在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政策協調、規劃對接和執法合作,能夠促進流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從而更好地促進東中西三大區域板塊的協調發展。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