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中國世界遺產30年:成績斐然 任重道遠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1-02  

        2015年是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30周年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正式批準在9省市開展為期3年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開局之年。

        為紀錄這一重要時刻,推動我國世界遺產更好地實現保護與傳承,住房城鄉建設部風景名勝區管理辦公室、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研究中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昨日在云南澄江聯合舉辦紀念和研討活動。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代表,國家各相關部委、省級和地方政府代表,涉及風景名勝區的近40個遺產地管理者以及世界遺產領域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回顧、分享和討論經驗,探討未來世界遺產、國家公園發展戰略。

        會上,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發布了《中國世界自然遺產30周年發展公報》。該“公報”認為,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充分彰顯了世界遺產核心價值,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開展了先行先試、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世界自然遺產事業在管理體制、保護監測、能力建設、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成為保護自然生態的標桿、踐行生態文明的典范、展示國家形象的窗口、促進國際合作的橋梁。中國依托風景名勝區等法定保護體系建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遺產管理模式,為其他國家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促進了與國際世界遺產領域的交流。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強調,我國當前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資源保護工作責任重大。從國際形勢看,世界遺產的保護要求更加嚴格,承擔的責任更加多元化。作為中國世界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主管部門,住房城鄉建設部希望全國各級世界遺產主管部門和有關方面,共同牢固樹立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理念,強化履約責任意識,扎實做好以下重點工作:一是科學編制、嚴格實施好世界遺產地保護管理規劃;二是健全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相關法規和制度,推進規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進一步強化遙感監測和能力建設,提升監管能力和保護管理水平;四是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分享遺產保護有益經驗;五是加大宣傳和公眾參與,強化全社會保護意識。

        活動同期舉辦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專題研討會,回顧了中國風景名勝區和美國國家公園的合作,并確認繼續推動建立中美友好公園關系,加強工作和培訓交流,促進合作與信息共享。會議指出風景名勝區在建設目的、性質定位、資源構成、建立標準、制度建設等方面與國外國家公園具有很多共性,可以作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的重要基礎;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應結合中國國情,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在優化改革中國的保護地體系的基礎上開展。

        與會者共同探討了未來世界遺產承擔的角色和發展戰略,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形成了基于保護和傳承世界遺產共同價值觀的《澄江宣言》。研討會還著重回顧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過去70年間的發展歷程,并探討在未來、面臨更多全球機遇和挑戰的“后千年發展目標”時代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能夠更有作為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世界遺產是地球演化史和人類發展史的杰出范例和典型例證,是珍貴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與文化遺存。截至2015年9月,中國擁有世界遺產48項,總數位居全球第二;其中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14項,位居全球第一。中國世界遺產類型豐富、特點顯著,在國際世界遺產舞臺中占有重要地位。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