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城市,何時能實現“詩意的棲居”,如何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四川省明確謀劃出抵達“詩意棲居”的實施路徑。《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年行動’,加快城市新區功能完善和地下綜合管廊等建設,抓好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海綿城市”如何建?四川正在積極行動。1月27日,記者從四川省政府辦公廳獲悉,四川省正式發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此舉意味著四川全面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
建設規劃
海綿城市建設首次梳理六大重點項目
此次《意見》明確了工作目標,四川省將重點抓好遂寧市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和5個地級城市、10個縣級城市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開展省級海綿城市項目示范。
從時間進度表來看,計劃到2017年,全省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示范片區和項目,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能達到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目標。到2030年,全省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以上目標。
此次《意見》對海綿型城鎮進行了分門別類。按照加快海綿型城市新區建設、有序實施海綿型舊城改造、著力抓好海綿型縣城和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思路開展工作。
記者了解到,“意見”首次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六大重點建設項目。一是努力推進海綿型建筑與住宅小區建設;二是抓好海綿型城市道路和廣場建設;三是強化海綿型公園綠地建設;四是扎實開展公共服務設施海綿體建設;五是加強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六是抓好城市水系的保護和修復。
參與《意見》起草的省住建廳城建處調研員李明書談到,下一步將緊鑼密鼓組織四川省各類城市申請省級試點工作,開展省級試點工作;同時四川省將出臺省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和評估標準的配套文件。他特別提醒,申報試點城市需注意突出亮點,四川省將選擇不同類型的城市試點,以便試點經驗具有可復制性。
專家解讀如何建海綿城市?
道路能透水綠化帶盡可能吸水
“現在我們的城市道路雖然用了透水的瀝青路面,但是路面下有20-30厘米厚的剛性防水結構層,導致透水效果并不理想。這份《意見》就明確了盡量減少剛性防水結構層,以增強消納自身雨水徑流的能力。”九三學社社員、給排水高級工程師張小平解讀,為什么遇到暴雨天氣,路面容易積水,嚴重的時候會產生內澇?通俗地說是雨水太多流不贏。
在《意見》中,強調了道路的透水性。比如,新建城市道路的人行道應采取透水鋪裝,非機動車道、停車場和機動車道可采用透水瀝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增加透水性。停車場和步行系統等場地要大力推廣使用透水材料,盡量減少剛性防水結構層。這樣雨水來了,在消納速度上可以有效的增加。
“我們傳統的雨水消納,是采用快排、直排做法,即天上下雨了,雨落到地上,流進管網里。但是城市的管網因為老舊的原因,‘消化’雨水是有壓力的。同時雨水帶有泥沙、雜質等,進入管網排到河里,又產生了淤泥。因此我們需要綠化帶、淺草溝、濕地等過濾和消化雨水。”張小平介紹,《意見》提出的綠化帶并不是我們現在所見的,高于路面的綠化帶。為了吸納雨水,綠化帶、淺草溝需要低于路沿。這樣雨水下來后,一部分通過路面的滲透消解了,一部分進入綠化帶、淺草溝和濕地,存蓄起來,剩下的排入管網。
張小平注意到,《意見》也明確的指導,海綿城市用于吸納雨水的綠化帶,需要選育和儲備適合本地生長、生態和景觀效益良好的水生植物或耐鹽、耐淹、耐污能力較強的植物。
海綿城市,是一個熱詞,也是個新詞,不少市民會好奇為什么叫海綿城市?海綿城市到底長啥樣呢?
“海綿城市,其實是一種形象的表述,在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也就是說,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又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張小平通俗地解釋道:對于市民的直觀感受來講,就是遇上小雨天,不會擔心地面有積水,弄臟鞋子和衣服。而在干旱的季節,也不會覺得城市的溫度很高,空氣干燥。
張小平介紹,在海綿城市,建議有條件的屋頂均由植被覆蓋,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屋面徑流總量和徑流污染負荷,具有節能減排作用。房屋均建有地上地下的蓄水池或雨水罐,通過對雨水的及時儲存,可以有效削減汛期峰值流量,同時也提升的雨水的循環利用。
此外,綠地不再是單一的景觀,也不是設置在高于路面的位置,而是采用下沉式的布置。將普通綠地下沉一定深度,周邊的雨水更宜分散進入下沉綠地,從而實現滯留收集雨水目的。
形象說海綿城市
形象地說,整個城市就像一塊海綿,下大雨時就吸水,干旱時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將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城市形成一個相互連通的生態圈,以有效地防止出現城市內澇,城市水循環系統失衡等問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