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旅游當然是村落保護的路徑之一,村落的基礎環境和設施也有改善之必要,但如此靡費資財地造假景,實則切斷了村落本來的文化脈絡,損害了村落動人的質樸之美,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近幾年來,傳統村落不斷獲得各種資金的支持,既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專項基金,也有社會資本的投入和捐助。這些資金對村落保護來說是一大筆錢,但錢花在哪里,就成了一個問題。
有的村落選擇發展旅游作為突破口。游人對傳統村落的喜愛與向往,有些源自對時間痕跡之美的感念,有些則是因為老村逐漸消逝、老房子逐漸傾圮而帶來的悵惘。游人為村落鄉土景觀而來,村落卻往往用自己理解的城市景觀來迎接。村民們想象了游人們喜歡的景象,費盡心力粉飾建筑外墻,添建新景,比如有的在祠前水塘上建造木制的九曲橋,將村旁稻田改成草坪。早幾年還有過一個極端的例子,有人建議把作為村民草場的壩子修整后放進水,讓遠道而來的城市旅人沉醉在“高原湖泊的美景”之中。
發展旅游當然是村落保護的路徑之一,村落的基礎環境和設施也有改善之必要,但如此靡費資財地造假景,實則切斷了村落本來的文化脈絡,損害了村落動人的質樸之美,對村落整體景觀保護和傳播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傳統村落本來就是在漫長的農耕時代里沉淀形成的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和空間資源,它應為更多人認識。這是發展村落旅游的合理性所在。發展旅游,勢必要添置、修建一些服務性設施,這也是合理的,但對村落的建設仍應保持其鄉土的特質,保持村落景觀與農業生產方式之間的關聯,使游人通過游覽,了解傳統村落的知識,認識到眼前所見的村落景觀之所以形成,乃是因其樸素而深刻的文化歷史。
在貴州安順鮑家屯,有一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水碾坊,是安順鄉間常見的木結構、片石屋頂的建筑,為一戶鮑姓人家所有,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因建筑年久失修,有人提議建一座水泥的新式碾坊取而代之,理由是既可提高效率,又能更加堅固耐用。最終的修復采用了古建筑專家吳慶洲的方案,請當地工匠用當地的材料和匠藝傳統加以修繕,整個施工費用僅兩萬余元。就是這座很不起眼的小房子,以原有的方式維持了主人的生計,再現了鮑家屯二十四景之一的“碾坊聽音”,被評價為亞洲農業文化景觀保護的杰出范例,并成為我國入選“世界最佳遺產”的首個項目。
鮑家屯水碾坊的故事為傳統村落的保護提供了有價值的啟迪:過去殫精竭慮的擘畫和精巧的技藝沒有被放棄,原有的生產方式、空間形態和水利形態得以保持,培育鄉土文化的土壤依然豐沃。
傳統村落景觀保護是整體性保護,這個整體性既包括主體建筑,也包括人、技藝和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因此,只有以巧取勝、以質取勝,將有限的資金用于物質系統與價值系統的雙重保護,傳統村落的保護行動才具有遠見和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