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以及憂思科學家聯盟(UCS)在巴黎聯合發布題為“氣候變化下的世界遺產與旅游業”的報告。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威脅世界遺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報告列出了位于29個國家的31處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它們大多由于氣溫上升、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多發氣象災害、日益嚴重的干旱現象以及更長的野火季而變得脆弱。
這份報告參考了經過專家評議的科學文獻、技術報告,以及各國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的國內遺址評估報告。報告全面分析了13個遺址,以展示氣候變化對遺址造成了哪些影響,影響的方式如何。比如,在對自由女神像的研究中,颶風"桑迪"的影響得到了詳細探討,海平面上升增加了颶風的破壞力。其他的案例還包括意大利的威尼斯及其瀉湖、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格斯群島和日本的知床公園等世界遺產。
“在全球層面,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監控以及應對環境變化對世界遺產造成的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梅希特·羅斯勒(MechtildRossler)說,“正如報告所強調的,實現巴黎氣候峰會提出的目標,將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以內,將對保護世界遺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報告主要撰寫人、憂思科學家聯盟氣候與能源項目副主任亞當·瑪卡姆說:“目前,氣候變化對世界遺產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復活節島上的一些塑像正面臨被海水淹沒的危險。許多重要的珊瑚礁,比如西太平洋新咯里多尼亞海島的珊瑚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珊瑚白化威脅。氣候變化甚至會使一些世界遺產逐漸失去價值。”
世界遺產必須具備“突出的普遍價值”,因此,報告建議,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將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前,應該認真考量氣候變化是否會對入選景點產生潛在威脅。
另外,這份報告給政府機構、旅游業和遺址管理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它強調,這些遺址本身就是人類應對極端天氣的歷史信息寶庫,遺址所包含的考古數據也許可以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各國政府、私營單位和游客也需要通力合作,減少碳排放,使世界上最珍貴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免受旅游活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