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文濤指出:泉水是濟南的靈魂,也是濟南人的文化標記,更是這座城市聞名于世界的標志。作為現代泉城實現的必要內容,濟南舉全市之力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系統性、規模化推進濟南市水生態建設,告別城市快排模式,解決泉水枯竭、洪澇多發、水源不足、水質污染等問題。
一年多時間過去,城市大街小巷中不難看到海綿化發展的縮影。在濟南市城市建設者們的巧手點綴下,既有歷陽湖、千佛山等試點片區范圍內的海綿改造,也有鳳凰路、旅游路東段、緯十二路、三孔橋街等范圍外整治提升。河道越發生態自然了,道路行洪、積水少了,山體公園宜居和生態相得益彰……海綿城市正逐步改善這座城市。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示精神,濟南市出臺《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魯政辦發〔2016〕5號文件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濟政辦發〔2016〕21號),要求全市范圍內的城市水系統、園林綠地系統、道路交通系統、建筑小區系統四大方面,無論是在建還是新建工程,要以全面推廣和應用海綿城市建設模式為目標,讓海綿城市理念引領城市發展,使城市回歸自然循環,一幅良性發展的生態藍圖已躍然紙上。
落實要求: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召開城市工作會議,將海綿城市作為未來城市建設的重點之一。2016年2月,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發〔2016〕6號),對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作了具體部署。這是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5號)頒布后,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出的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令。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印發文件,對全面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做出了具體部署和要求。
2016年7月,濟南市出臺《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魯政辦發〔2016〕5號文件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濟政辦發〔2016〕21號)(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工作目標、基本原則、職責分工、保障措施,以及規劃建設運營要求。強調要以試點區域全面統籌建設為重點和引擎龍頭,示范帶動推廣區,全面啟動市域范圍海綿城市建設。具體要求為,對在建區域或項目立即調整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項目驗收內容;對新建區域或項目,從規劃策劃起全面統籌落實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與要求;對舊城更新區域或項目因地制宜全力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按照《意見》要求,“到2020年年底前,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到2030年年底前,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目標,全面建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目前,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正積極推廣先進經驗,結合河道水系、園林綠地、道路工程,以及舊改、棚改、中央商務區建設、中心城區強滲漏帶保護等重點工作,加快推進全市范圍內海綿城市建設,讓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引領城市可持續發展,打造和諧宜居的現代泉城。
示范帶動:發揮試點區域引擎作用
實施海綿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的重要舉措。濟南市試點區域建設的推進以“泉水枯竭、積水內澇、水源不足、水質污染”問題導向展開,目標是實現飲用地下水與保泉并存,消除北部低洼易澇,告別雨水污染及合流管道溢流污染。
按照計劃,濟南市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建設39平方公里,43個大項、137個子項,要求在2017年4月底前完成,時間緊、任務重、經驗不足。為此,圍繞探索實踐試點區域示范帶動與引擎推進作用,在規劃策劃設計上遵循三大建設原則,一是按照“上游優先”原則,將試點區域劃分為6個匯水區域,編制了市專項規劃。二是按照“最大化擔當”原則,上游海綿體盡可能挖掘發揮其承載能力及效應;同時,城市水系、園林綠地、道路交通、建筑小區之間實現統籌與互補。三是按照“區別對待”原則,針對問題導向劃分為“以蓄促滲、促滲減排、滲滯蓄用、疏清增排、強凈增排、強蓄增排”6個示范區,分類施策。在系統性策劃與組織管理上按照“龍頭法”推進,一是以海綿城市建設為龍頭,實施全市范圍內“全面規劃、全面建設、全面啟動”戰略。推廣先進經驗,分類推進在建區域、新建區域、舊城更新區域或項目海綿城市建設。二是以海綿城市建設為龍頭,簡稱“1”;同步實施“四供兩排”等改造與提升,簡稱“N”,即“1+N”戰略,一次性更好地解決群眾需求,減小擾民,一舉多得。三是為強化建設的統籌性和系統性,實現階段性與常態化推進的銜接,針對城市水系、園林綠地、道路交通、建筑小區、能力建設五大任務,組建了“規劃與土地利用”等八個項目部、六個職能組,可將試點區域經驗直接嫁接與轉換。同時,建立了從立項到投資、建設、運行等全過程的主體責任落實體系,形成橫向推進以項目部為主體,縱向突破以職能組為重點的矩陣式管理架構。四是圍繞強化管理的系統性和協調性,提高溝通協調效率與質量,實行了集中辦公;同時,實行了掛圖作戰,從項目策劃規劃到運行管理分“九段控制”,強化主體單位的責任感與緊迫感。同時,“圖審與驗收組”將海綿城市要求納入施工圖聯合審查、建設項目聯合驗收等程序。
為了防止“為海綿建設而海綿”的問題,濟南市讓海綿建設與黑臭水體整治、老舊小區改造、“四供兩排”管網改造完善結合起來,即實施好“1+N”戰略,一次性更好地解決群眾剛性需求,既減小擾民,又防止建設上的浪費,花一份錢辦幾件事,一舉多得。
典型引路:點面結合實現連片效益
“試點建設工程、試點區域建設是海綿城市建設的起點,并非終點。”濟南市城市建設者們早早意識到這點,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方法,早著手、早實施,在泉城的各個地方落實著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實現連片效益。
按照治污、治河、治臟、治洪、治水、治景綜合治理戰略,歷陽湖遠距離調來大明湖水,利用強滲漏帶實現了雨水的滲、滯、蓄、凈、用、排;千佛山試點片區滲水、儲水能力大大提升,原來景區內的行洪問題也大大緩解;興隆山莊采取透水鋪裝、游路鋪裝、下凹綠地和雨水花園建設等措施,滿足了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小于85%的指標要求……不少地方已經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還記得濟南市第一條海綿道路,旅游路東段嗎?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它并非試點區域范圍內工程。按照海綿城市理念要求,濟南市市政建設者們及時更新理念、創新思路、因地制宜、充分挖潛,結合沿線特點全面貫徹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第一時間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海綿試驗段,通過透水綠道、高個立沿石、植草溝等海綿措施的實施,把第一塊道路“海綿”鮮活地呈現在市民面前,實現灰色工程綠色建設,高標準打造了一條綠道。
鳳凰路北段同樣是濟南市市政建設者們在試點建設區域外的有益嘗試。工程建設初期正值濟南市申報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作為在建的道路交通項目,市政公用部門按照全市推行海綿城市建設有關要求,及時更新理念、優化設計,在加快推進地下管線及道路工程建設的同時,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工程建設。在2.24公里路段因地制宜建成八大“海綿寶寶”,特別是北段1公里海綿試驗段,于2015年8月基本建成亮相,實現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將超75%,全年可留住9萬立方米雨水,相當于48個游泳池的水量。
去年,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結合濟南市建設情況,提出了按照試點區域全面統籌建設為重點、為引擎,示范帶動推廣區乃至全市范圍的要求。在建區域或項目能調整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立即調整,納入項目驗收內容;新建區域或項目從規劃策劃起全面統籌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舊城更新區域或項目因地制宜全力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逐步把濟南市建設成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的海綿城市。
濟西推廣區域面積約62平方公里,區內分布有濕地、水庫、滲漏帶、河道等多個水系,屬于典型的水生態敏感區。推廣區域已全面梳理了40-60個海綿改造建設項目,確保2018年12月前完成全部項目建設并投入使用。包括因地制宜將玉符河綜合治理工程、臘山河綜合整治工程、小清河源頭綜合治理工程、興福寺公園、臘山河西路、濱州路、煙臺路西延工程、濟水上苑、安置一區二地塊二期、濟南市大金污水處理廠、印象濟南等11個項目作為2015年至2016年試點項目,涵蓋水系、綠化、市政、房建、濕地等多個建設點,至2016年7月份陸續完工。
規劃管控:市域范圍抓好常態建設
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示精神,按照《意見》,全面落實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任務,要求城市水系、園林綠地、道路交通、建筑小區在建及新建工程全面落實海綿城建設。
廣大市民、社會各界期盼著這一常態化轉變走得再快一點,全市的響應率再大一點,市域范圍內在建及新建項目落實海綿城市建設達到全覆蓋。目前,除試點和推廣區域正在積極推進外,歷下區冶金賓館路、天橋區三孔橋附近道路,改造過程中也充分落實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記者采訪了解到,有的市民看到個別在建工程沒有落實海綿城建設要求,仍按原來思路建設,專門向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打電話詢問,要求抓好全市范圍的推進落實。推進落實市域范圍內在建及新建項目落實海綿城市建設全覆蓋,關鍵是要落實規劃的管控,從規劃這一源頭上抓緊抓死抓好。若各在建及新規劃建設項目失去這次海綿城市建設的機會,下次再進行海綿城市建設改造,必將造成投資浪費和擾民。
為避免這一問題,濟南市出臺了《濟南市建設項目雨水徑流控制與利用管理辦法》《濟南市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規劃管理技術導則》《濟南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控專項審查制度》,將雨水徑流控制指標納入建設項目規劃條件、工程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全過程管控,為試點區域外建設提供管理支撐。出臺了《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導則》《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施工與驗收導則》《濟南市海綿城市設施運行維護導則》《濟南市海綿城市綠地設計導則》等技術規范與標準,突出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性內容和技術性要求,指導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施工驗收與運行維護,為試點區域外項目推進提供了技術支撐。
目前,試點和推廣區域外部分項目落實海綿城市建設向常態化轉變開始起步。從2015年開始,各項目部落實本部門職責,在全市范圍推進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外部分新建項目已嚴格按照海綿城市要求進行設計、施工。例如城市水系方面,大辛河、韓倉河等城區水系工程;園林綠地方面,藥山、郎茂山等山體公園工程;道路交通方面,鳳凰路、旅游路東段、緯十二路等道路改造工程;建筑小區方面,萬虹廣場、山水華府等在建建筑小區工程。據了解,濟南市各有關部門正按照《意見》確定的部門職責與任務,制定2020年、2030年兩個階段實施計劃,明確各行政區域內任務,明確城市水系、園林綠地、道路交通、建筑小區建設改造任務,實現濟南海綿城市建設開始向市域范圍的常態化轉變。
接下來,以《意見》為行動綱領,隨著全市上下齊心共建,形成城市水系統、園林綠地系統、道路交通系統、建筑小區系統建設、能力建設系統合力,海綿城市建設的優勢將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為這座城市賦予活力與生機,營造人水和諧的自然生態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