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8月3日發表報告,呼吁探尋將《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適用范圍拓展至公海區域的有效途徑。報告指出,提起“世界遺產”,人們總會想到印度的泰姬陵或是巴西的亞馬遜雨林。然而,地球表面70%的面積為海洋所覆蓋,其中孕育了地球上一些最為壯麗的景觀,其中很多位于國際公海之上。
此份報告的題目為《公海上的世界遺產:一個應運而生的概念》,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共同編撰完成的。
為了讓人們形象地明白和理解這份報告,其中列舉了五處位于深海區域、擁有不同生態系統的自然景觀。例如,位于北太平洋(601099,股吧)的“大白鯊咖啡館(WhiteSharkCafé)”是目前唯一一個人類發現的白鯊遷徙過程中的聚集區;位于北大西洋(600558,股吧)中部的馬尾藻海(SargassoSea)是一個以漂浮的海藻為基礎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在百慕大和加那利群島中間的北大西洋800米深海處有一個“失落之城熱液區(LostCityHydrothermalField)”,其中高達60米的碳酸石柱蔚為壯觀;此外,位于西南印度洋中脊的“亞特蘭蒂斯淺灘(AtlantisBank)”是一個由植物和動物的化石遺骸產生的沉降小島。
報告指出,在最深邃和最遙遠的海洋里蘊藏著很多壯美景觀,且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完全符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基本原則;就如同美國的大峽谷國家公園、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以及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等世界遺產地一樣,海洋遺產同樣需要得到人類的關注和保護,因為它們正在面臨由氣候變化、人類污染以及過度捕撈等帶來的嚴重威脅,迫切需要調動國際社會資源進行長期維護。然而,由于眾多景觀地處在不屬于任何國家管轄范圍之內的國際公海之上,因此相關國際公約難以適用,因此報告呼吁采取“跨越國界”的行動,進一步加強海上遺產的保護。
教科文組織就此呼吁成員國考慮對1975年開始正式生效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進行調整,特別是對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相關提名程序進行擴展,以將公約的保護范圍延伸到公海這一特殊海洋區域,同時鼓勵各國提出創造性的想法和倡議,以加強對“人類共同的遺產區域”的探索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