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8月16日在“2016中國森林旅游節”新聞發布會上強調,“十三五”是全國天然林全面禁伐后林區亟需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而發展森林旅游,不僅是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最佳途徑,還是建設生態文明、助推精準扶貧、促進林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
截至目前,我國各類森林旅游地數量接近9000處。
“尤其是以湖南張家界、浙江千島湖、四川九寨溝、福建武夷山、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森林旅游地,現已是享譽海內外的旅游勝地,并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張永利說,森林旅游的實質就是讓人們更便捷地享受到林區清新的空氣、迷人的風光、幽靜的環境和優質的生態食品,從而實現愉悅心情、陶冶情操、增長知識、促進健康等目的。
“30多年來,我國的森林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并一直保持著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國家林業局森林旅游管理辦公室主任楊超介紹說,從“砍樹”到“看樹”、從“賣山頭”到“賣生態”、從“賣木材”到“賣景觀”、從“把林產品運出去”到“把城鎮居民引進來”,森林旅游的發展,在實現歷史性轉變的同時,其綜合效益日益突顯,現已成為已經成為我國林業重要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和富民產業。
據統計,僅2015年,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到10.5億人次,超過國內旅游人數的26%,創造社會綜合產值達7800億元。
盡管如此,當前的森林旅游發展,仍然面臨森林風景資源利用效率低、森林旅游基礎服務設施薄弱、從業人員素質偏低,以及一些地方存在重開發、輕保護等諸多因素。
“發展森林旅游,對促進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具有天然的地緣優勢。”楊超表示,具有就業門檻低、輻射帶動面寬等優勢的森林旅游,可使其周邊百姓“不離鄉、不離土”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和收入來源。
統計顯示,目前全國依托森林旅游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35萬戶、110萬人,年戶均增收3500元。主要以就業、開展個體經營、發展種養殖、資源出租、入股經營等途徑實現增收。
當談到如何進一步發揮森林旅游助推精準扶貧時,楊超稱,將著重做好總結經驗、加強示范、行業引導、政策扶持、平臺搭建、人才培訓等6項工作,努力使森林旅游助推精準扶貧工作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同時,還將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加快森林旅游地的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并逐步拓展森林在教育、體驗、養生等方面的多功能利用空間,以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森林旅游需求。
“我國不到5%的森林旅游地支撐了森林旅游的半壁江山,但大部分森林旅游地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張永利指出,而讓公眾了解祖國的好山好水,舉辦中國森林旅游節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宣傳平臺。
據了解,今年9月24日至26日,國家林業局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將共同舉辦“2016中國森林旅游節”。期間,除了對新設立國家森林公園、新命名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示范市進行授牌外,還將舉辦2016長白山國際生態論壇、2016森林旅游投資與服務洽談會暨合作簽約儀式、2016森林旅游推介會、2016森林休閑與健康高峰論壇、2016森林氧吧主題活動、吉林省國土綠化與綠色發展高層論壇,以及有關森林旅游座談會、成果報告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