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植物園將增設民俗植物園,專門種植與東南亞地區和文化息息相關的植物。
這個全新的民俗植物園坐落在新加坡植物園武吉知馬區塊,與生態湖和彩葉園為鄰,占地約1公頃,相當于國家胡姬園面積的三分之一。
民俗植物,也可稱為民族植物,是指在特定地區中,對社會經濟和民俗文化發揮重要作用的植物。它們的重要性也反映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傳統習慣中,是各民族獨特文化的體現。
隨著民俗植物園的開設,公眾將有機會了解更多東南亞專有的傳統和經濟植物,也能了解植物園在介紹和推動區域經濟植物種植方面所扮演的重要歷史角色。
此外,公眾還能一窺早期的人們是如何在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植物。比如,現今用來制作珍珠奶茶的西米淀粉,在大米引進之前曾是東南亞和大洋洲文化中的主食。
據悉,民俗植物園將根據植物的傳統用途,如手工和建造、日常活動、藥物和祭祀活動,劃分為四大園區,每個園區的風貌各有不同。
園內一大亮點是有一條蜿蜒流淌的溪流,一些具有較重要意義的民俗植物將根據它們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沿著溪流兩旁生長。而竹子則是園內焦點植物,公眾可認識到不同竹子在制作工具和建筑方面的作用。
新加坡植物園去年7月申遺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世界首個得到這份殊榮的熱帶園林,也是第三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花園。
歷史悠久的新加坡植物園長久以來注重研究和保育工作,其中一項研究課題就是本土社群如何善用植物,他們積累了許多珍貴的資料。
民俗植物園的地點位于舊時的經濟公園(EconomicGarden)所在地,這個地段以前是經濟農作物研究區,也因此突顯了新園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并將繼續鞏固該植物園作為教育場所的重要角色。
新加坡公園局將配合民俗植物園,舉辦一系列與民俗植物有關的教育活動和學習之旅,例如工作坊和導覽游。公眾也可在園內通過實踐活動和可觸摸的展覽品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